風城 潛水旅遊社 LOGO (8K)

2002-12-19 ~ 2002-12-23

香港、澳門


「香港」這個地名,其實來自「飄香港口」這個意境。

     有些歷史學者認為,香港的名字來源地,應是在香港仔旁邊,一個主要為漁港出入口,以及大英帝國預定之殖民地薰香貿易港口的地區。

     除了「香港」一名的浪漫濫觴外,「九龍」的解釋就更羅曼蒂克了。據說在宋朝,第二皇子帝昊逃難至此時,他看到了八個山瘠,於是為之取名八龍,他的朝臣馬上舉一反三的說皇帝是第九條龍,因此應該稱為九龍。這些地名故事的起源與真實性,雖然人們至今仍在爭辯,但也不減香港這動感之都神祕浪漫的魅力!

     約2,000年前,漢朝將香港納入版圖,廣東民族在14世紀時期跟隨客家人大舉遷移至香港,因此,您可在此看到許多不同的中國傳統民俗與信仰,造就了多變的香港。很多人相信,遷移後定居下來的多數移民者,也是擁有支配統治權的族群,即現在的五大姓族:鄧、文、廖、侯、彭,簡稱「新界五大族」。


     黃大仙祠的外觀設計色彩豐富,可視為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最佳典型。紅色石柱、金色屋頂,配上藍色的中楣,黃色細工格子設計、色彩多樣的雕刻,讓整座建築更顯輝煌生色。一座傳統風格雕刻的花崗岩拱道將黃大仙祠分成兩座廳堂,門窗環繞正殿,信徒聚集前院朝拜;此處其他的寺廟則祭奉佛陀與孔子。

黃大仙姓黃名初平,號赤松仙子,生於西元328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
浙江蘭溪人氏,自幼家貧,八歲牧羊,十五歲得到仙翁指示,在赤松山金華洞的石室中修煉,自此超凡脫俗,潛心修道,鑽研丹藥,四十年不食人間煙火,終於理悟修道玄機,修得法道。其兄黃初起四十年後在金華洞找到初平,兄弟相見初起問起當年羊群的下落,初平在山上大叫"羊起",滿山白石應聲而起,變成千萬隻羊,這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黃大仙"叱石成羊"的故事。黃大仙擅長煉丹和醫術,得道之後在民間懲惡除奸、勸善揚善、贈醫施藥,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黃大仙的"普濟勸善、有求必應"歷代為世人所敬仰。

現在的黃大仙祠於1956年落成,但是擺於正殿的黃大仙畫像原本存放在廣東,1915年時才由人帶往香港。1921年時正式的移至寺廟供奉。

多數遊覽黃大仙祠的朋友,都希望預知自己的命運,您可以藉由求籤解答這方面的疑惑。

     沐浴在陽光底下的淺水灣是富裕優渥的住宅區,總是瀰漫一股愜意輕鬆的氣息。寬闊的海灘,浪花陣陣拍打,當地的居民與外來的遊客都喜愛往這邊跑,盡情徜徉在沙灘漫步的快活當中。晨曦喚醒每天的清新,太陽升起,享受日光浴的朋友紛紛湧進海灘;直到夕陽西下,遊客仍不散去,平靜的體會黃昏時分的祥和。

     香港的海洋公園是全東南亞最大的海洋水族館及主題遊樂園之一,同時此地也是香港最多遊客人次的指定路線,是特別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出遊的好去處,若想要遊遍全園區,勢必得花一天才夠呢!

     海洋公園中有趣味十足的露天遊樂場、海豚海獅表演、超動感影院、園區觀景車、購物商店、禮品中心、美食餐廳…等享不盡的玩樂!
 


香港、街景


     香港這個既繁華又現代化的城市,交織著中國文化與近150年的殖民地色彩。1997年,香港終於脫離英國統治,回歸中國領土之下。長久以來的文化衝擊,使得高聳的塔頂、無價的紀念碑與博物館,成為香港千年以來文化變遷的證據。

至今,在許多香港的旅遊景點裡,仍能看見英國殖民時期對建設和習俗的影響,例如特殊的「午炮」傳統,便是香港昔日美好時光的痕跡之一。此外,西方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亦可在交通工具、傳統節慶、或是博物館的收藏等方面窺豹一斑。凡此種種,均令香港成為亞洲獨一無二的城市。


傳統上,中國人重視祭祀與命理,此二者深深影響中國的文化,但多年來在外國文化的衝擊下,好些饒富特色的傳統廟宇如海濱天后廟,或是著名的文武廟與嗇色園黃大仙祠,也都有英文算命以及英語解說;或許,這也可算是中國文化漸漸影響西方的表徵吧。

香港人十分注重傳統節慶,各地都不定期舉行多采多姿的節慶盛事。此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西方節日在香港也備受重視,如西方情人節、萬聖節、聖誕節及新年等,香港人也會大肆慶祝,西方的文化風息透過這些節日與慶典,使香港更加熱鬧、活躍。

要更加了解香港東西交融的獨特文化,您可到香港的博物館一探究竟。博物館裡記載著香港的歷史巡禮、文化遺跡與生活方式,泰半的博物館在平日是免費入館參觀的,長者更可獲半價優待,是您了解香港不可錯過的好去處。

     香港島徒步遊,主要暢遊中環15處景點:交易廣場、怡和大廈、天星碼頭、皇后像廣場、香港會、立法會大樓、香港匯豐銀行總行大廈、中銀大廈、力寶中心、舊三軍司令官邸(茶具文物館)、萬國寶通廣場、聖約翰大廈、聖約翰座堂、終審法院、外國記者會和藝穗會。

     赤柱市場內的貨品多樣且豐富,如:絲質服裝、運動服飾、藝術品、人造珠寶、各式紀念品,還有許多您意想不到的好康貨品喲!購物之後,您可以在舒服愜意的海灘上找塊遮陽處,輕鬆的享受悠閒的時光。此外,這裡也是香港風帆衝浪運動者最愛的勝地。赤柱大街還有許多異國餐廳供應美味餐點和令人大快朵頤的點心。

     每天與香港市民或訪港旅客密不可分的交通工具當中,仍能見到殖民時代遺留的特色。

年代久遠的天星渡輪(1998年曾慶祝百年誕辰)、電車(1904年開駛)及山頂纜車(最古老的交通建設,有110年的歷史),因為與香港許多著名景點相連,今日依然是市民與觀光客的最愛。


香港、南丫島


     南丫島因位在香港島的南面,島型像個丫字而得名,面積 14 平方公里,從空中看,很像朵蘭花,
島上岡巒起伏,海岸優美,加上島上沒有任何汽車工具,完全靠徒步,真是一處浪漫散步的好地方。南丫島也是影星周潤發的故鄉。

由中環碼
頭搭船到南丫島的榕樹灣,只需 30 分鐘,榕樹灣是島上人口聚集最多的村落,由於出入方便,加上風景怡人,榕樹灣吸引許多在香港的外籍人士落戶,這裡有異國情調的外國餐廳、咖啡店,書店和登山步道,附近的洪聖爺沙灘,還有幾份類似夏威夷風情。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沿著登山步道,翻越山丘到島上的另一個村落索罟灣,在此地的海鮮餐廳大快朵頤一番,然後再搭渡輪回到中環碼頭。


澳 門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中國女神──天后,又名娘媽。根據傳說,一艘漁船在一個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然颳起狂風雷暴,漁民們處於危急關頭。這時,一位少女站了起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停止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在後來的四百多年時間裡,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

澳門的面積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亞洲人均收入比較高的地區。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幾百年來,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

澳門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在東經113' 35' 北緯22' 14', 與東北偏東的香港相約六十公里。澳門地區由澳門半島、仔和路環兩個離島組成。總面積共25.8平方公里,其中澳門半島8.5平方公里、仔6.2平方公里、路環7.6平方公里、路填海區3.5平方公里。

澳門半島與仔之間由兩條分別長2.5公里及4.5公里的澳大橋連接;仔和路環之間也有一條約2.2公里的路連貫公路相連。經澳門半島最北面的關閘可到達中國的珠海市和中山市;經位於路城的蓮花大橋可到達珠海的橫琴島。

 
    香港有兩個客運碼頭提供前往澳門的航運服務,其中乘客使用較多的碼頭位於信德中心內。該中心位於地鐵上環站的上方,這裡是許多公共巴士、小巴的終點站,交通十分方便,也有公共巴士去機場。信德中心內設有客運碼頭、直昇機坪、各大酒店和旅行社的諮詢處、中國旅行社分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駐香港辦事處。

 
 
    媽閣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存在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后廟,建於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簷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相傳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


遊人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走進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巉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是媽閣廟各座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者。

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俱備。此外,庭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娘媽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觀音閣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大士。


四百多年前,葡國人抵達澳門,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間神廟,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居民誤指廟宇,故此答稱 “媽閣”,葡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每年春節和農曆三月廿三日娘媽誕期,媽閣廟香火至為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功戲。

    澳門可以說是一個專門為徒步遊覽人士設置的城市。 地方雖小,但卻充滿了萬花筒般的誘惑,因此難免會有意無意地脫離既定的遊覽路線,然而,重回遊覽路線並不是件難事。

     從議事亭前地可以看見大炮台的古老城牆矗立在聖母玫瑰堂的後面。從板樟堂街左拐入賣草地街,沿大三巴街(有很好的古董店和家具店)向前走,就到了大三巴牌坊前的石階(原名為聖保祿教堂,由耶穌會會士建於1603年。

     現存遺址是1835年大火後的幸存物,是澳門的象徵之一)。在欣賞精雕細琢的牌坊時,令人不禁追溯起天主教在亞洲傳播的歷史。進入牌坊,就可見到修復好的地下墓穴,裡面安放著殉教徒的遺骨。宗教藝術博物館也在這裡。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是澳門著名的名勝。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祿教堂失火,一發不可收拾,焚燒了兩個多小時,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間曾數度修葺,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保養工程於1991年進行。


聖保祿教堂的建築,揉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中西合壁、雕刻精細,單獨是大三巴牌坊的造價,三百年前已達三萬兩銀。


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細心瀏覽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

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一銅像,是澳門早年的製砲工廠出品。十字架對下是一具銅鴿,據云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

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像,像的旁邊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

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雕像,旁邊以兩種花朵圍繞──分別是牡丹和菊花,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永恆之眾」,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猙獰的魔鬼」。右方則刻有代表生命之樹及聖母征服魔鬼並刺穿其骷髏的圖像,象徵正義戰勝死亡。


第三層的下面有一層壁龕,有四位耶穌會聖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門,正面的大門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樣,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 "IHS"。

從大三巴牌坊鄰近的大砲台城堡下望,可以看見整座教堂原跡及其後面廣場的一些石刻。

1990年至1995年間,政府在昔日聖堂的地點進行了維修工程,並建成了一個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和禮儀飾物等展品。


     澳門共有十間娛樂場,分別位於葡京、假日、文華東方、金域、新世紀、凱悅、皇庭海景酒店內,另外還有皇宮娛樂場、回力娛樂場和金碧娛樂場。這些娛樂場一天二十四小時開放,提供多元化的博彩項目,包括百家樂、廿一點、輪盤、法國輪盤、大小、番攤等及數以百計的搖銀機(俗稱“老虎機”)。

     娛樂場可自由進出,不用入場費,18歲以下的遊客及21歲以下的本地人士不准進入,娛樂場內沒有衣著限制,但宜整潔。

     娛樂場的入口處掛有一塊告示牌「賭博無必勝,輕注好怡情;閑錢來玩耍,保持娛樂性。」

     在澳門,各娛樂場的規則一致。娛樂場只接受澳門幣或港幣的投注,如遊客所持的為外幣,可往鄰近的找換店或銀行兌換。


     賽事逢星期一、四、六、日晚上7:45-11:30在澳門北區的逸園賽狗場舉行。每晚有十四場賽事,投注方式與賽馬相似,所有出賽狗隻都是擅於狩獵,身手敏捷的「格力狗」。入場費每位10元;包廂收費80元(星期一至星期四)和120元(星期五、六、日及公眾假期)。

     凡購買包廂座的人士,除了包廂收費外,另外需繳付最低消費額每人30元。另外,在葡京酒店、回力娛樂場和位於殷皇子大馬路的電腦白鴿票投注站內也設有場外投注站。


【風城潛旅 - 潛水】開始于 Y1996-0520,社團網站 建立于 Y1999-02-23
潛水訓練潛水旅遊科技海洋夢碧海藍天社團園丁

Y2009-0912 社團轉型‧走入歷史
Copyright@Y1996-Y2042 Hsinchu Dive & Travel club
本網頁所有圖文,均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轉載或引用,請徵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