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十 朝 古 都 |
『南京』位于江蘇省西南部的長江下游,北連江淮平原,東南臨長江三角洲,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全市面積659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0.85平方公里。總人口 553.04萬。
南京是江蘇省的省會,轄區跨長江南北兩岸,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鄴、鼓樓、下關六個城區,雨花台、棲霞、浦口、六合、江寧五個郊區,以及溧水和高淳兩個縣。 南京,古稱『金陵』,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位於長江下游,地跨南北兩岸,境內山環水繞,以山、水、城、林爲一體的景觀著稱。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與北京、西安、洛陽並稱為 "中國四大古都" ,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東郊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裏就是人類棲息之地。 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西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建立了越城,開始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兩千四百七十多年。 自公元 229 年東吳孫權遷都南京以來,先後有、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史稱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這裏建都立國,留下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産。由於歷史上先后有 10個朝代在此建都,故有 "十朝都會" 之稱。 古老的秦淮河玉帶般蜿蜒舒展,站立橋頭,眼前宛然是歷史在悠悠流過﹔點綴兩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靜如處子,似在幽然傾訴﹔鐘山、棲霞山迤邐悠長,“神龍”般延續著千年的守衛﹔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內的滄桑繁華刻寫著它的年輪。 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然,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谷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筑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 ,... ...古老悠久的文化遺產,現代文明的經濟都市,與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觀,構成了南京獨特的城市風貌。 |
朝代 |
在南京建朝年代 (西元) |
都城名稱 |
吳 |
229--280 |
建業 |
東晉 |
317--420 |
建康 |
宋 |
420--479 |
建康 |
齊 |
479--502 |
建康 |
梁 |
502--557 |
建康 |
陳 |
557--589 |
建康 |
南唐 |
937--975 |
金陵 |
明 |
1368--1421 |
應天 |
太平天國 |
1853--1864 |
天京 |
中華民國 |
1912、1927 ~ 1949、200x ~ 9999 |
南京 |
1842年 8月29日 |
清政府與英代表在靜海寺議和,在下關江面的英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
1853年 |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稱天京。 |
1864年 | 清軍攻入天京(南京),天平天國滅亡。 |
1911年10月10日 | 武昌起義成功,中國大陸(中國)成立民主共和的政治實體『中華民國』。 |
1912年 | 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退職。 |
1913年 | 黃興在南京響應孫中山先生討伐袁世凱,即二次革命。 |
1927年 | 蔣介石在南京成立 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 |
1937年12月13日 | 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屠殺 30 餘萬南京平民。 |
1945年 |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由陪都重慶遷回南京。 |
1949年4月23日 | 中國共產黨解放軍強佔南京,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離南京至陪都台北。 |
南京 街景一隅 |
|
|
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是中國第一座以反映科舉制度爲主要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爲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僅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 58名,占整個清代狀元總數的 52%。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和、張謇等均出於此。 |
|
|
|
|
|
|
|
|
|
|
秦淮風光帶地處南京城南,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包括秦淮河兩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風景點,一千八百年以來,這裏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裏珠簾"。 秦淮風光帶以內秦淮河爲軸線,夫子廟爲中心,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帶。1990年它被選爲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 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爲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爲瀆,入于江,後人誤認爲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爲“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爲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 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蘇爲江南文教中心。明清兩代,是十裏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淩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清未民初,內秦淮河日漸式微,繁華不再,直至1949年後,南京對秦淮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治理,重點開發了秦淮風光帶,古老的秦淮河又重新煥發了青春。 |
|
|
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又稱孔廟,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北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 |
『明孝陵』風光秀麗,位於賞梅勝地 ~
梅花山,花開時節,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側的紫霞湖、正氣亭、定林山莊,林壑幽深;西南的中山植物園,佳卉留芳;東南的海底世界,令人留連忘返。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其總體佈局分爲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生、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 方城明樓是孝陵地下宮城的象徵性城樓,中間有一條甬道,穿過甬道可以登上明樓。明樓屋子頂已毀,現僅存四壁。 石象路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只,兩立兩臥。 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 孝陵石人、石獸均爲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梅花山在明孝陵南,原爲東吳大帝孫權墓地所在,又稱孫陵崗。梅花山遍植猩猩紅、骨裏紅、照水、宮粉、玉蝶等珍品梅花萬餘株,是南京人踏青賞梅的勝地。山上有觀梅軒、博愛閣等景點。 |
|
|
清‧不平等條約 |
|
1870年代 | 中國大量輸出生絲﹑茶葉﹑瓷器等往英國,做成極大的貿易逆差。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改變這個對已不利的局面,於是在印度大量培植鴉片,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以換取銀元 ,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 19世紀 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 |
1839年 | 輸入中國的鴉片已猛增至40000箱,因此,中國大量白銀從庫房中流失。 |
1839年2月 | 道光帝發出諭旨,要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主持查禁鴉片的工作。到了廣州,他和當地官員鄧廷楨、關天培一起下令捉拿賣鴉片的煙販,迫令鴉片販子繳出鴉片二萬餘箱,並且要各國商船保證以後不再販運鴉片。葡美等國商人都簽字答應,但唯獨英國拒交,當時英國人在中國的商務監督義律極力破壞這次禁煙運動,阻止外商交出鴉片。林則徐採取強硬措施,封鎖商行,斷絕商行與囤積鴉片商船間的來往。公元1839年5月18日,煙販被迫交出鴉片共237萬斤鴉片,6月3 日至25日 ,林則徐派人在廣東東莞虎門太平鎮海灘上,挖了兩個方形大池,在池水中撒鹽,製成鹽滷。再將沒收到的鴉片放在池中浸泡,再加石灰燒掉,全部當眾銷毀。 |
1839年7月7日 | 醉酒的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咀村,毆斃村民林維喜。 |
1839年8月12日 | 義律拒交犯人給廣州衙門,自組海軍法庭,判決兇手五人罰款及監禁三至六個月送返英國服刑。此舉蔑視中國法律主權,更違反中國「殺人償命」的原則,林則徐下令斷絕英國人的糧食供應,並驅逐居留澳門的英人。 |
1839年8月28日 | 義律率英商退出澳門。 |
1840年2月 | 英政府以英人生命受威脅、通商受限制及英國國旗受侮辱三個理由動議出兵,在國會獲得通過。 |
1840年6月 | 英國遠征艦隊駛抵廣東海面,大戰即告開始... |
1840年 | 英派懿津領艦隊來華,沿海北上直抵天津的大沽口。 |
1841年1月 | 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改派琦善到廣州談判。 義律率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炮台,直趨虎門 琦善擅自同意賠償煙價六百萬元和開放廣州等條件,又答應上奏割讓香港之要求 英軍侵佔香港。 |
1841年4月 | 英軍用砲艦封鎖珠江口,侵佔舟山群島,北上天津,迫使清政府賠償煙款,割讓島嶼,開埠通商,並攫取協定關稅和領事裁判勸等特權利益 |
1841年5月 | 道光帝命奕山赴廣州作戰,可惜戰敗,訂立了《廣州和約》 |
1841年7月5日 | 砵甸乍代義律,率艦隊陷廈門、定海鎮海與寧波英軍擴大戰線,攻陷防守較弱的廈門、定海和寧波。 |
1842年3月 | 清兵反攻大敗,英軍攻陷乍浦、上海、吳淞和鎮江。 |
1842年8月 | 英國軍艦直抵南京 耆英、伊里布等到南京和英國議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
1843年 | 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 虎門條約 》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 |
1844年7 月3 日 | 清政府派耆英在澳門的望廈村與顧盛簽訂了《望廈條約》 |
1844年10月 |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清政府派耆英在廣州附近的黃埔,與法國專使拉萼尼簽訂了《黃埔條約》 |
|
太 平 天 國 |
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各地都有反清活動,其中以1850年(道光三十年)爆發於廣西的太平天國事件,聲勢最大,前後凡十五年,戰火遍十六省,在當時和以後,影響都很深遠。太平天國興起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各點:
北伐軍作戰英勇,曾迫近天津,但人數只得一萬多,沿途攻破的城市均棄而不守,孤軍深入,血戰兩年,最後林、李二人都被清將僧格林沁擒殺,全軍覆沒。北伐的同時,西征軍攻取了長江中游的軍事重鎮,並曾佔領江西八個府城和五十多個州縣。清兵為了圍困天京而設立的「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則為楊秀清率軍攻破。這是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
|
|
|
|
|
|
|
|
|
|
|
|
|
|
辛 亥 革 命 |
1894年,孫中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 —— 興中會。同時,華興會、光復會相繼組成。 1905年,各革命團體聯合組成中國同盟會,以:「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為革命綱領,積極開展革命宣傳,在各省和海外建立組織,發動多次起事,為辛亥革命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民主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與此同時,革命黨人積極聯絡海外愛國華僑,運動國內會黨和新軍,在中國西南發動多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失敗了,卻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黃花崗起義失敗不久,湘、鄂、川、粵四省掀起保路風潮。 1911 年(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湖北、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江蘇、廣西、安徽、廣東、福建、四川等省先後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10月 10 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同盟會的影響和推動下,發動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全國各地相繼回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十四省宣佈獨立,清朝統治瓦解。12 月 29 日南京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爲臨時大總統,並於 1912 年元旦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法令,成立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2 月 12 日清帝被迫宣佈退位,從此結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清朝的覆滅,標誌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和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 辛亥革命有兩大功績:一是推翻清朝的殘暴統治,二是推翻數千年來的君主專制,使民主政治於以開始。同時辛亥革命並沒有成功,自辛亥革命以後,以迄於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 |
|
|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室,原爲清兩江總督端方建造的一座花廳,辛亥革命時做爲孫中山先生的辦公室。在這裏再現了孫中山80多年前在此從事革命活動的歷史瞬間。 |
|
|
|
|
中 華 民 國 |
|
藍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與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與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與博愛。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的前進永存於世界;更鼓舞國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 |
中華民國國旗是由國父孫中山先生以革命先烈陸皓東先生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藍本,加上紅色為底色,而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十二月十七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正式經由國民政府立法通過,頒行全國使用。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第六條亦明白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
|
|
中華民國的國歌為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時,對全校五百名師生頒布的訓詞。 中華民國國歌之背景,該歌詞共四十八字,為民國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訓詞。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後,國民黨戴傳賢建議將此一訓詞採為中國國民黨之黨歌歌詞,經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公開徵求樂譜後,民國十八年一月十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於一百三十九件作品中,決議採程懋筠所作之歌譜為黨歌。民國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行政院明令全國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以該首黨歌代替國歌。 中華民國 國歌 意義: 由於中國國民黨之黨歌僅是勉勵黨員之訓詞,而中華民國全體國民不全然為黨員,爰有另制定國歌之必要,國民政府之教育部乃公開徵求國歌歌詞,然多次審查之結果,均未能作出最後決定。民國二十五年國民政府再組成「國歌編製研究委員會」,負責主持國歌編製研究事宜,並公開徵求國歌歌詞,最後研究結果仍認為「黃埔軍校訓詞,充分表現革命建國精神,不但合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且代表中華民國立國精神」,乃向政府建議,以國父孫中山先生對黃埔軍校之訓詞,作為正式國歌。 |
|
|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國旗是用顏色來表示建國的歷史與精神,國旗歌則是用聲音來讚美國旗,稱頌國土。隨之看到的是隨風飄揚、冉冉上升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會讓人對國家生命和國民精神所寄託的這面國旗,產生無比的景仰。 |
國父遺囑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
1 四十年:孫中山先生自中、法之役(一八八五)戰敗後,始決心推翻滿清,創立 |
|
|
|
|
|
|
順著392級台階登上中山陵 (陵寢興建時,中國大陸人口為3.92億), 中山陵園位於南京東郊,環鍾山,方園45華里,南北寬6.6公里,東西長7公里,總面積30餘平方公里。地屬亞熱帶向北溫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全年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積溫4897℃,平均氣溫 15.7℃以上,是江蘇省最大的森林公園。
園內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景觀豐富,有風景名勝和古迹遺址200餘處,各類植物600餘種,珍禽鳥獸數十種。是一個融自然美與人文美於一體的旅遊勝地。中山陵園馳名中外,每年接待遊客600多萬人次,成爲中國重要的“窗口”地區和旅遊勝地,是國家級著名風景區。孫中山先生葬于紫金山小茅山南坡,確立了中山陵園重要的歷史和政治地位。
|
|
|
孫中山先生逝世至今已55五周年。對於他遺體問題,有各種傳說,有的說中國共產黨佔領大陸後被運到臺灣去了,有的說風化了,傳說紛紜。
墳葬的實際經過是:孫中山對他的遺體和葬儀曾做過吩咐。對於遺體,他叫送給協和醫院作醫學解剖研究。至於葬儀和棺式,他吩咐仿照蘇聯的殯殮辦法,也要任民衆瞻仰遺容。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遺體送北京協和醫院施行手術(去內臟)和防腐。當時蘇聯贈送的玻璃蓋鋼棺未運到,因此暫殮于西式玻璃蓋楠棺內。靈柩停放於北京西山碧雲寺石塔中。1929年孫中山靈柩移葬南京市中山陵。移靈時,遺體從楠木棺內移至歐式銅棺中。換棺時,遺體上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放在原厝的西式楠木棺內,封存在石塔中,作爲孫中山靈柩停厝該寺的紀念,這就是“孫中山先生衣冠塚”。 孫中山遺體雖經防腐,但終因技術水平問題,不久皮膚顔色黯淡變黑,經專家鑒定,不能長期保留瞻仰。經當時“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改用歐洲銅棺盛殮、土葬。192年5月26日起靈南下,6月1日安葬于南京市東郊紫金山中山陵。孫中山靈柩所以安葬在南京,是因爲:孫中山于1912年初在南京就任大總統到鍾山(即紫金山)遊歷時曾表示過:“候他日逝世後,當國民乞此一塊土,以安置軀殼也”。 中山陵是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山東人)設計建造的。中山陵墓從1926年3月12日奠基,至1929年6月1日安葬,用三年多的時間。陵墓面積共八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祭堂、墓室、墓道和碑亭等。墓室內放著孫中山大理石臥像,供人們瞻仰。裝殮在銅棺內的遺體就安葬在臥像底下的長形墓穴中,用鋼筋水泥封固。據至今還健在的拱衛孫中山陵墓的老人證實,陵墓至今未移動過,完好無損。 |
|
|
|
|
|
|
|
|
|
|
|
|
|
|
|
孫中山先生 遷葬中山陵 大典中 『鼎 與 獅子』 被侵略中國,燒、殺、擄、掠... ... 日本人砲轟的痕跡。 |
|
|
|
|
|
|
|
|
|
|
|
|
國民革命軍 |
國民革命軍
北伐的經過
黃埔軍校 校歌 |
|
|
|
|
中山陵東約一公里處,巨木參天、流水潺潺。林海松濤中有一處幽美的風景區--靈穀公園,靈響寺、萬工池、無梁殿、松風閣、靈穀塔、寶公塔、靈穀寺等名勝古迹掩映其間。 1928年,國民政府于靈穀寺址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今更名靈穀公園,是個集寺、墓、公園爲一體的風景區,通常人們仍稱這一帶爲靈穀寺。靈谷寺原址在鍾山南麓獨龍阜上,始建于南朝梁代,內葬名僧寶志和尚遺骨,造有志公塔,唐代更名寶公禪院,南唐改稱開善道場,北宋稱太平興國寺,明初改名蔣山寺。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爲建明孝陵把蔣山寺及志公塔遷到今址。"靈穀寺"名由朱元璋親自擬定。該寺規模宏大,後毀於兵火,僅存無梁殿。今天的靈穀寺是清同治六年曾國藩所修----龍王廟。
|
|
|
|
|
|
|
|
|
中原大戰的原因 中原大戰的經過 中原大戰的影響 |
|
抗日戰爭 |
戰 役 名 稱 |
中國 國民黨 |
八一三淞滬會戰 、台兒莊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三次會戰、豫南會戰、桂南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 ...。 |
中國 共產黨 |
平型關大戰、百團大戰。 |
|
5月1日 外交部訓令上海停戰會議代表郭泰祺簽署《上海停戰協定》。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簽字。“一二八”淞滬抗戰宣告結束。5月28日 蘇州舉行抗日殉難將士追悼大會。5月31日日本侵滬陸軍撤退。6月17日日本侵滬海軍陸戰隊撤退。 |
七月六日,駐豐臺日軍向中國當局提出,希望通宛平縣城到盧溝橋以西長辛店演習,中國守軍不許,為此雙方僵持了十小時之久。當晚十時許,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接到日本方面電話,說有日本陸軍一個中隊在盧橋演習時,好像聽到駐宛平縣城內的軍隊發出的槍聲,使演習部隊一時紛亂,結果一名士兵失宗,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失兵。
一九三七年,日軍為準備戰爭升級而進行挑釁。七月七日凌晨二時,一個拿著日本戰刀的指揮官帶領著一個排的日軍步兵一字排開,向盧溝橋靠攏。中國二十九軍駐北平部隊團守軍一個排長上前交涉,日軍毫不理會。那個指揮官走到中國排長面前,一刀把排長劈死。後面的日軍迅速分開,一陣槍聲,中國守軍一個排全部陣亡。 |
對日戰爭剛開始,日本便調動精銳部隊與優勢火力攻佔北平和天津。8月13日,日本進攻上海... ... ● 八一三淞滬戰役民國廿六年八月十五日,國軍以八十七師在左,八十八師在右,向上海日軍發動攻擊,起初攻擊重點指向虹口,後改向公大紗廠,經數次戰鬥後,日軍在上海的陸戰隊己被我軍包圍,但喪失軍兵力有限,此時陳誠到上海視察,陳誠與張治中商議後,始將卅六師九十八師投入攻擊,同時改變重點指向匯山碼頭,企圖由中央突破,將日軍截成兩段,再向兩方席卷而掃蕩之,可惜,攻擊開始過早,至卅六師一部迫近匯山碼頭,後續部隊九十八師仍未到來,攻擊為之頓挫,往後更由主動變為被動。 日軍增援部隊於八月廿三日晨分別於吳淞寶山川沙口附近登陸,擊敗守軍後,奪取沿江各要點,國軍則抽調部隊攻擊日軍增援部隊,由於日軍增援部隊逐次到達戰場,且配有戰車及重炮,加以沿海之日本海空軍均占優勢,火力猛烈,國軍傷亡慘重,乃改採守勢。 民國廿六年十月廿日,日軍大本營決定再自華北,朝鮮,及日本本土抽調三個師團及二個聯隊編成第十軍,增援淞滬地區作戰。十一月五日,日軍在抗州灣北岸金山衛登陸,並以主力指向松江方向採取攻勢,同時上海日軍亦配合金山衛的登陸作戰發動攻勢,第三戰區鑑於情況危急,令淞滬左右兩作戰軍十一月十日開始向吳福線國防陣地轉進。 此役國軍投入戰場多達七十五個步兵師,九個步兵旅,稅警團,教導總隊與特種部隊,總數超過六十多萬人,日軍參戰部隊約廿七萬人,至於傷亡情形,日軍於金山衛登陸前,其傷亡即達四0六七二人,其中陣亡九一一五人,受傷三一三五七人,國軍則損失慘重,但因各軍師傷亡資料多未往上呈報,據估計傷亡應達卅十萬人以上。 淞滬會戰結束後,日軍於民國二十六年十一十二月攻陷上海南京。其後日軍由於受到徐州附近國軍主力的吸引,而於二十七年三四月與國軍發生徐州會戰,之後,日軍主力循長江南下,而於二十七年十月底攻陷武漢,日軍的主作戰線即成東西向,武漢雖然失守,但日本卻從此只能作他的「三月亡華」春秋大夢。 |
日軍二十萬分兵六路迫向南京,一路殺人放火、姦淫虜掠,無惡不作。松江城、蘇州、無錫、常州(武進)、鎮江等長江下游三角地帶均被屠殺毀滅。日軍第13師團一部連同第11師團之一部編成天谷支隊在鎮江北渡長江,先取揚州,然後西向迂迴南京對岸之浦口。第13師團第65聯隊組成山田支隊沿長江南岸直趨下關。第16師團於12月5日進據句容後,其第38及33聯隊繞湯水鎮經紫金山(鐘山)北麓轉向下關之東煤炭港江邊;其第9及20聯隊攻麒麟門經馬群由紫金山南麓直迫中山門。 第9師團第7、35、36、及19各聯隊在第16師團之南並進,殺向光華門及通濟門。第10軍所屬之第114、第18及第6師團自杭州灣登陸後即西向推進,第114師團繞太湖南岸北攻宜興,經溧水攻南京城西之花神廟、雨花台、中華門。第45聯隊由最左翼直奔下關。第5師團之第41聯隊,國崎支隊經固城湖及石臼湖之南,於馬鞍山之北渡長江而東向浦口。1937年12月9日,六路日軍攻至南京外圍,爆發環城防衛戰。12日晨日軍攻陷城西南之中華門,下午5時負責保衛南京之唐生智召集師長以上人員開會宣布撤退,唐隨即渡江北逃。 十二月十三日,日軍進攻南京,首都南京陷落。廿四日,杭州繼之。日軍入南京後,劫掠、姦淫、屠殺……是為南京大屠殺,死了三十萬平民。 |
|
|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晨9時,日軍從中華門及中山門湧入市區,南京陷落。為期三個月的“南京大屠殺”隨即開始。南京大屠殺中最兇殘、殺人最多的是松井石根指揮的華中方面軍麾下的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其次是柳川平助指揮的第10軍團轄下的谷壽夫第6師團。大屠殺基本可分作兩類,即集體屠殺和分散屠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華民國 的一頁頁滄傷 |
寧漢分裂:汪
精衛(兆銘)
叛變 一九三二年汪兆銘任行政院長時,贊成抗日,但一九三三年長城之役後,認為中國不能力敵,要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人多指其親日。七七事變後,大戰快要爆發,汪更心急,多國游說汪與日談判。 |
|
|
|
|
1948年十二月十五日,十二兵團被殲滅於安徽省蒙城東北(徐州西南百公里外)
,國軍因在東北失利,丟了物產富饒的錦繡河山。亟想,在華北黃淮平原與共軍關內主力二野劉伯承、三野陳毅(一野彭德怀在西北、四野林彪在東北)決一死戰
!如果得勝再乘勝出關收复東北,回頭掃蕩西北。 展開後,黃百韜兵團於十一月十六日在碾庄首先被殲滅!黃維兵團亦於十二月十五日繼被殲滅!其餘五個兵團在「徐蚌剿匪總部前敵總司令」杜聿明率領之下(總司令 劉峙退避於蚌埠督師),更於卅八年元月三至五日夜被消滅於徐州西南、蕭縣、永城之間。此役雙方動員之廣、死傷之眾為歷史所絕無!國民政府經此一役元氣 大傷,已無可戰之兵! 此次戰役國軍重要將領 ~~~
劉 峙:潛逃後、回歸中共。 |
1949 年 4 月 20 日子夜,百萬共軍正式橫渡長江,國民黨沿江雖布署了七十萬大軍,但已無鬥志,「渡江戰役」尚未開打,長江「江陰要塞」即宣告「叛變」投共,結果這個古來即分割南北的長江天塹,竟一夜可渡,共軍到 1949 年 4 月 22日就輕易地渡過長江達 30 萬人,國民政府軍全線崩潰。 1949 年 4 月 21 日,共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 月 24 日,共軍 104 師的先頭部隊占領了南京總統府。 1950 年 4 月 1日,國民政府在大陸最後的據點 ~ 西康省被共軍所占,至此「國共內戰」在中國大陸的大型戰役全部結束。 |
徐蚌會戰(淮海大戰)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 |
|
|
共軍 勝因: |
|
|
第一次台海危機 ~ 古寧頭戰役
卅八(1949)年八月陳毅野戰軍陷福州,其所屬葉飛兵團三個軍(廿八、廿九、卅一)九
月直抵金、廈地區,十月十七日攻陷廈門,徵集船衹積极作進犯金門准備,俾以 作為進犯澎湖,一舉而下台灣,統一中國之壯舉。 |
|
|
三十八年國民政府全面潰敗之後,有些效忠政府軍隊拒絕向共軍投降,撤退到西南邊界,
在李彌將軍的率領之下,組成「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在共軍與緬甸國防軍的夾擊之下,奮勇抵抗、力圖生存。展開異域孤軍的悲涼故事。 |
第二次台海危機 ~ 八二三砲戰
所謂『八二三砲戰』並非只發生於一天,實際上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用數百門大砲於當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進行密集性的砲擊,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砲戰並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總計人民解放軍向金門等地砲擊的數量超過四十萬枚,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可佔一席之地,由於砲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史稱「八二三砲戰」,又由於這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台海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也有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者。 |
|
|
總統 蔣公遺囑 自余束髮以來,即追隨 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 總理信徒自居,無日不為掃除三民主義之障礙、建設民主憲政之國家,堅苦奮鬥。近二十餘年來,自由基地日益精實壯大,並不斷對大陸共產邪惡,展開政治作戰;反共復國大業,方期日新月盛,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懷憂喪志! 勿忘一致精誠團結,服膺本黨與政府領導,奉主義為無形之總理,以復國為共同之目標,而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長相左右。 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余畢生之志事,實亦即海內外軍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職志與戰爭決心。惟願愈益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責任,絕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蔣中正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
|
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相互關係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大星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個小星星是表示工人、農人、知識階級與愛國資本家四個人民階級。 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表示圍繞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此旗又稱為「五星紅旗」。 |
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共,次年參加藝華影片公司。自日寇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悍然殘殺我同胞,早已激起 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當時著名電影導演應雲衛與田漢都在上海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應雲衛在一九三五年正執導一部名叫「風雲兒女」的電影,反映「九一八」事變後抗日義務軍的抗日活動,並想在影片中搞一插曲,以激勵中國人民的抗日鬥志。 應慕田漢的詩人之名,請他作一歌詩。田漢是一位懷有強烈愛國之情的著名詩人,除寫新詩,也能作一手極好的舊體詩,對日寇的暴行憤恨已久,受此命題,憑他的天賦和才華,一氣便寫成了如下的歌詞: |
|
|
|
|
可是,十七年以後,毛澤東發動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身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 |
Y2002-11 霧鎖紫禁城 |
的田漢被蒙冤扣上「叛徒」、「黑幫」等多頂帽子,又與周揚、夏衍、陽翰笙合稱為「四條漢子」,在運動中被整得死去活來。他所作詞的「國歌」自然也被廢除。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中國已沒有國歌,每天清晨也不再播放「國歌」,代之而起的是歌頌毛澤東個人的「東方紅」樂曲。
最後在一九七八年經集體填寫新詞,用「聶耳」的原譜,再經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同年三月五日通過,便又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國歌。也就是說,這一新國歌只用了聶耳的樂譜,廢棄了田漢的歌詞,而用了集體創作的新歌詞。 |
|
|
|
|
|
|
|
|
|
|
|
|
喜歡尋寶的人,北京的『潘家園文物市場』千萬別錯過。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古董字畫、鍋碗瓢盆、玉器飾品,真真假假,只要有耐心,從紅山文化到民國初年的東西,國共第二次和談印著蔣介石和毛澤東像的紀念磁盤,這兒都有得賣。 不過市場每周六、日才營業,想來的得起個大早,好好逛逛,再砍價砍個過癮,才不空手而回。 |
|
|
|
北京大雪紛飛。雪停,夜深,購物中心、新建大廈、新潮餐廳、熱門酒吧門口,披掛著纍纍燈泡,正在搔首弄姿的,不是烤鴨店的招牌,而是一株株豪華的聖誕樹。 |
|
|
|
|
|
|
|
|
|
|
|
|
|
|
中華 = 【中華民國‧南京 +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孫文 |
|
||
自由、平等、博愛 |
青天白日滿地紅 藍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與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與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與博愛。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隨著時間的前進永存於世界;更鼓舞國人與時俱進,自強不息。
縱橫比例 2 : 3,採用日期 1928/10/28 |
五星紅旗 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相互關係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大星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個小星星是表示工人、農人、知識階級與愛國資本家四個人民階級。 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表示圍繞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縱橫比例 2 : 3,採用日期 1949/10/01 |
|
|
|
|
|
和平、奮鬥、救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