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 潛水旅遊社 LOGO (8K)

2002-02-09 ~ 2002-02-11

菲律賓,福建省‧廈門,閩西


台北‧中正機場


菲律賓‧馬尼拉機場

     隨著大陸經濟強勢崛起,三通的戰略價值早已兩岸易手,三通甚至已進逼為台灣經濟往後榮枯的關鍵,更深一層看,三通是通往台灣繼續擁有主體價值的唯一密徑。而如今已幾乎毫無籌碼的台灣,放棄政治的角力,試圖以經濟出發事屬自然,找企業或其他團體先行,更是不必再吵的必然。

     如果全國都對此有所認知,目前唯一要做的,一是將海基會為唯一授權管道的法律架構鬆綁,不必再高唱海基會的功能無可取代。二是企業或團體先行的作法,不能淪為企業為個人利益輸送的新天堂,訂定具體監督事項的法制化作業,應該立即展開,要搞清楚,機遇已是稍縱即逝。


福建省‧廈門

『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相傳古時有白鷺棲息,故 又有“鷺島”之稱。東南瀕臨東海 與臺灣澎湖一水之 隔,西與漳州接壤, 北與泉州相連,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寓祖國“大廈之門”的意 思。素有“海上花園”、“海上明珠”的美稱。是中國最早設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城市。轄思明、開元、鼓浪嶼,杏林、胡裏、集美6個區和同安縣,全市總面積1516.12 平方公里,總人口117萬人,其中廈門島面積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廈門也是一個著名的僑鄉,在海外的廈門籍華僑、華人有35萬人。廈門市地處亞熱帶,屬海洋性氣候。這裏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21.C全年皆可旅遊,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爲每年的4--11月。 

廈門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它的行政建制始於宋朝,當時屬泉州府同安縣(綏德鄉)。近一千年來,廈門曾幾易其名,宋朝稱“嘉禾嶼”,明初稱“中左所”,不久改稱“廈門城”,明末清初,鄭成功改廈門爲“思明州”;1933年改稱廈門市。 

  廈門是海港風景城市,山海風光,秀美靈動。清朝乾隆年間有人評定,島上有著名景觀24個,分大八景:洪濟觀日、陽臺夕陽、五老淩霄、萬壽松聲、虎溪夜月、鴻山織雨、鼓浪洞天、筼簹漁火,小八景:金榜釣磯、白鹿含煙、金雞曉唱、龍湫塗橋、天界曉鍾、萬芴朝天、中岩玉芴、太平石笑,景外景:寶山聖泉、石泉龍液、碧山飛泉、白鶴下田、聳蠟灼天、紫雲得路、高讀琴洞、壽山聽蟬。由於時代的變遷,地貌的改變,近代由於,城市的建設,地城面積的擴大,
24景中有的已經不存在了,有的面貌全非,有的改作他用。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新的景觀,有的新景觀質量大大超過了舊景觀。由於行政區的更變,島外的集美、杏林、同安都成爲廈門的區。他們的轄地區也有許多風光秀美的景觀,原來的24景已不能代表今日之廈門了,必須重新命名。因此,市政府於1997年6月成立“廈門市名景評定領導小組“,組織各方專家、學者重新考察評定廈門新的名景。現定爲鼓浪洞天、萬石疊翠、雲頂觀日、五老淩霄、 菽莊藏海、金山松石、胡裏炮臺、虎溪夜月、金榜玉、鴻山織雨、大輪梵天、集美鼇園、皓月雄風、北山龍潭、筼簹鷺影、青礁慈濟等名景。 

  廈門是華僑出入中國的主要門戶,也是多數臺胞的祖籍地。廈門本島和鼓浪嶼已成爲經濟特區,並逐步實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全市現有鼓浪嶼、南普陀、萬石岩,集美等4個遊覽區和一條海上遊覽線,同安、杏林等旅遊景區正在開發建設之中。


福建省‧武平 (閩西)


『閩西』是區位名稱,古指八閩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邊的地市--龍岩。龍岩市歷史悠久,從發現的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期的過渡階段的文化遺存看,早在一萬年前,閩西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晉太原三年(二八二年),置新羅縣,這是閩西省史可查最早設置的縣,屬晉安郡所轄;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設汀州,轄長汀、新羅(後改爲龍岩)、寧化三縣,從此閩西開始大步邁向漢化的進程。民國時期,閩西的州郡行政名稱改爲龍岩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易名爲龍岩地區;1997年5月1日,撤銷龍岩地區行政公署而設立地級龍岩市。 

龍岩市現有新羅區、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五縣。全市面積1.91萬平方公里,人口287萬。她東臨廈門、漳州、泉州,西連江西贛州,南接廣東梅州、汕頭,北靠本省三明。從地理位置上說,既是閩南“金三角”腹地,又是內地經濟區的前沿,也是閩粵贛三省的交通要衝和物資集散地;從人文和資源而言,閩西是海內外客家人的祖地,是中國共產黨著名的革命老區(蘇區),又是福建省重點僑區、林區、礦區和旅遊區。

武平縣名的由來清康熙《武平縣誌》、乾隆《汀州府志》均稱武平“以其地但彜、人尚武”而得名。民國《武平縣誌》認爲:清代全祖堂《經史問答》雲:“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近於今之汀”。南武下面分別添上安平,遂成南安武平。這就是“武平”二字的由來。

千年古城武平地處福建省西南部,位於閩、粵、贛三 省交界處,南與廣東梅州相連,西與江西贛州接壤, 是閩西、粵東、贛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集散地,素有閩西 “金三角”之稱,全縣土地面積263O平方公里,轄17 個鄉鎮,總人口37萬。

平川鎮爲縣城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方圓33.3平方公里, 山林面積3.68萬畝,耕地面積6668畝。全鎮人口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萬人) ,共有5個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78個村民小組。 2000年, 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5.77億元, 比1999年增長12.7%,鄉鎮企業總產值5.4億元,比1999年增長14.6%,農業總產值達5288萬元,比1999年增長10.5%,財政預算內收入達805萬元,比1999年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40元。商貿、運輸、建築和飲食業較發達,農業主産水稻、蔬菜、水果。古迹有崇貞觀、靈洞山廟、李綱讀書堂等,革命遺址有梁山書院、南操場等。


千年古城武平地處福建省西南部,位於閩、粵、贛三 省交界處,南與廣東梅州相連,西與江西贛州接壤, 是閩西、粵東、贛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集散地,素有閩西 “金三角”之稱,全縣土地面積263O平方公里,轄17 個鄉鎮,總人口37萬。

武平交通便利,境內國道、省道貫穿南北西東。東經龍岩與廈門、漳州、泉州等經濟開發區公路網相銜接,距廈門3OO餘公里;南經廣東梅州一日可達廣州、深圳、 珠海、汕頭,距梅州機場、梅州火車站7O餘公里;西直通江西會昌;西南直通廣東平遠;北經長汀至贛州300多公里。

武平自然資源豐富,煤炭儲量7000萬噸,石灰石11 億噸,膨潤土1300萬噸,錳礦55萬噸,還有銀多金屬礦、鐵、鉬、鈾、稀土、白雲石、石英石、大理石、鉀長石、 螢石等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林地面積317萬畝,木材蓄積量1100多萬立方米,森林喬木樹種200多種,森林動物200多種,境內有大小河流200多條,水力資源相當豐富。武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發展高優農業前景廣闊。

武平是客家聚居地,境內山青水秀,風光旖旎:粱野仙山、丹井溫泉、南岩石洞、平橋翠柳、靈洞仙山、石徑雲梯、綿洋古刹、龍岩雨霽等自然景觀古老而神奇。這裏是中國南方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之一,從這裏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和青銅器,閃爍著我們遠祖的智慧之光;這裏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和客家人的保護神定光古佛在這裏留下許多美麗而神奇的傳說;中國空軍之父劉亞樓和文壇宿將林默涵更爲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光彩。這裏民風淳厚,古風猶存:中山一鎮,百姓聚居,被稱爲“天下一絕”;軍家方言,獨樹一幟,被譽爲“方言孤島”;這裏的百姓古道熱腸、熱情好客。

近年來,武平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産業化農業轉化,蔬菜、瓜果、烤煙、芳樟、瘦肉型豬等農業基地遍地開花;礦產開發、林産化工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工業産業揚帆奮進;工貿小區蓬勃發展,邊貿經濟日趨活躍。全縣社會治安穩定,社會風氣良好,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中。
武平境內國道205線、省道306線已全部擴建成二級水泥路;現有水電裝機容量7.2萬千瓦,3條110千伏輸電線路,2個11萬伏和10個35千伏變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可並入省網運行,又可自行對外供電;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已覆蓋全縣各地,園林式山區邊界風景城市粗具規模。

『武平』在夏、商時屬揚州之域。西周屬七閩地,東周稱越國地。秦屬閩中郡。漢時爲南海王織的封地。吳時改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領八縣,其一曰新羅,武平爲新羅縣地。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設南安(今平川鎮)、武平(今中山鄉)二鎮,隸長汀。南唐保太四年(946年),並南安、武平2鎮爲武平場,場治在武溪源(今中山鄉)。

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武平場爲武平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汀州改爲路,隸福建行中書省。十八年(1281年)汀州路所屬6縣爲元世祖忽必烈女兒魯國公主囊加真的封地。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書省合併,置福建宣慰使司,武平隸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稱汀州府。嘉靖十一年(1562年)五月,析武平、上杭、江西之安遠、廣東之興甯程鄉部分地域置平遠縣,隸江西贛州。翌年正月,還上杭、武平、安遠三縣地域。清代,武平仍屬汀州府。

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以省統道,以道統縣,武平隸汀漳道。民國15年廢道,以省統縣,武平直屬福建省。民國22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九路軍發動反蔣“閩變”,成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分爲4個省,武平隸龍汀省。民國23年2月“閩變”失敗,福建省劃爲8個行政督察區,武平隸于第八行政督察區。不久,第八區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期間,武平縣是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根據地組成部分。1929年10月成立武平縣蘇維埃政府,1930年11月成立杭武縣蘇維埃政府,均隸屬於閩西蘇維埃政府和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自1929年至1934年工農紅軍離開中央根據地北上抗日時止,武平境內國民政府縣鄉政權並未全部消亡,實際上是兩種政權同時並存。紅軍離開中央根據地後,武平縣蘇維埃政府逐步停止活動。

1949年5月22日,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練惕生,
與李漢沖、傅柏翠等人向毛澤東、朱德發出通電,宣佈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共產黨領導,成立閩西義勇軍臨時行動委員會。翌日,武平縣長練平率政府官員宣佈叛變,成立閩西義勇軍臨時行動委員會武平分會。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日武平縣淪陷。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福建省下設八個專區,武平縣隸於第八專區。1950年4月4日,第八專區改稱龍岩專區。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行政機構處於非正常狀態。武平縣先後成立“武平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武平縣革命委員會”,均隸屬於“龍岩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龍岩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18日,撤銷龍岩地區革命委員會,恢復龍岩地區行政公署,武平縣仍隸屬之。


閩西一隅‧街景

『閩西』是福建省三大林區之一,境內森林樹種繁多,植被類型多樣,林木積蓄量占全省總量的五分之一,森林覆蓋率達63%。位於龍岩、上杭、連城三縣(市)交界處的國家級福建省梅花山自然保護區,面積220多平方公里,生物種群繁多,動植物珍稀獨特,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閩西境內地質構造複雜, 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福建省重要的礦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工業基地。

閩西旅遊資源別具一格,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山區民居建築”永定土樓,有丹霞地貌:連城冠豸山,有岩溶地貌:龍岩龍空洞,有古田會址等一大批中國共產黨遺址,有龍岩天宮山、連城中華山性海寺等佛教聖地,還有李氏大宗祠、李登輝祖籍地、虎豹別墅等人文古迹。

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邊區。近年來,閩西交通事業日新月異,現已初步形成以龍岩市爲中心,鐵路和幹線公路爲骨架的陸上交通網,實現了地區鄉鄉通公路,溝通了閩、粵、贛邊區,大大改變了歷史上交通閉塞的狀況。


閩西‧國民教育

     武平歷史上曾是佘族聚居之地。據縣內各姓族譜載,自唐代開始,即有大批中原漢人陸續遷入縣境,成爲主要居民,稱客家。故民俗文化卓有中原漢人古風,又兼有漢佘交融特色。縣民素性剽悍,崇武尚義,又敦厚淳樸,殷勤好客,勤儉樸素,守業安生,不善開拓,平日重視飲食而不講究穿戴。婦女除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外,還下田耕種,勤勞能幹。

縣內舊時流行道教、佛教,寺觀遍佈布鄉村。但清末以後逐漸走向衰微。天主教清末傳入武平,幾經起伏,至今只有少數教徒活動,民間信仰崇奉儒道
釋合流的多神崇拜……


閩西‧建築

在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世界民居建筑中,中國閩西的客家土樓以源遠流長、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結構奇巧、規模宏大、功能齊全、內涵丰富而聞名於世。

客家土樓是客家人從黃河流域遷徙到之后,歷經滄桑,將遠古的生土建筑藝朮發揚光大的特殊產物。元代以后,客家土樓已相當普遍。現存土樓二萬多座
,遍布全縣每個鄉村,其中清代以前的約占1/3,450年以上的有20余座。明代以后,客家土樓進入成熟期,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建筑工藝爐火純青,造型千姿百態。

現存的客家土樓主要有殿堂式圍樓、五鳳樓、府第式方樓、長方形樓、正方形樓、日字形樓、目字形樓、曲尺形樓、三合院式樓、走馬樓、一字形樓、五角樓、六角樓、八角樓、紗帽樓、吊腳樓(后向懸空,以柱支撐)、前圓后方形樓、前方后圓形樓、圓樓、半月形樓、橢圓樓等20多種。

客家土樓不但數量多、分布廣,而且出於聚族而居、安全防御等需要,建筑規模宏大,蔚為壯觀。占地200平方米以上,高三層以上的土樓占80%以上,占地最大的土樓面積達11519平方米,最高的土樓達五層半、17米,360多座圓樓中最大的高四層、直徑82米。此外,几乎每個較大的村庄還有千姿百態的土樓組成的土樓群。


結構奇巧也是客家土樓的一大特色。它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民俗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等有著密切關系。它中軸線鮮明,不論哪一種土樓,廳堂、大門、主樓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和附屬建筑分布在左右兩側,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每座樓都有廳堂,以主廳(祖堂)為核心,并以祖堂為中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部分土樓富麗堂皇,雕梁畫棟,古朴典雅。內通廊式平面,四通八達,為客家土樓有別於其它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體現了客家人團結互助的精神。

客家土樓功能齊全。它具有安全防衛、防風抗震、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的功能,還具備其它方面的功能。祖堂用於宗族議事、婚喪喜慶、會客、宴請或舉辦其它大型活動。較大型的土樓在樓內或樓外設花園、魚池,甚至將古代園林藝朮也融入其中。樓樓有門坪,既可作活動場所,又可晾晒農作物。其它附屬建筑,如水井、谷倉、浴室、廁所、牛欄、豬舍等等,一應俱全。一座客家土樓,如同一個小社會。

客家土樓的文化內涵十分丰富。建筑工藝、風格源於古代中原民居建筑。聚族而居,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觀念。樓內、外眾多的楹聯、題刻,意味深長。歲時節慶、婚喪喜慶、民間藝朮、倫理道德、宗法觀念、宗教信仰、穿著飲食等等,處處展示了客家的古朴民風和華夏文明的風采。土樓附設的學堂遍布每個鄉村,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歷史見証。

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筑,客家土樓根據傳統的生活方式,利用本地材料和絕妙的方法建筑而成,堪稱世界一絕。它形象地、全面地、集中地展示了客家人文歷史、展示了客家人堅韌不拔、愛國愛鄉、團結互助、崇文重教的精神,它不愧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東方璀燦的明珠、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是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縣是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民居博物館。


閩西‧祭祀

  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祭祀祖先、敬拜諸神,之後家中的年輕人必須跟長輩「拜年」。當天另一個重要活動,是穿上新衣走訪親朋好友,並祝賀「恭喜發財」;此時,也是一個和解的好時機,所有的新仇舊恨都必須在年節時分暫擱一邊。而新年假期中另一個特殊景象就是舞龍舞獅,中國自古就視「龍」為吉祥的象徵,古代的中國人深信,龍掌管降雨,因此舞龍可以保祐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亦傳說龍跟獅子的頭可以驅逐邪魔。

甚麼是“祖宗”?從字義來看“祖”就是“本”,“宗”就是“根”,人類的“根本”就是“祖宗”。祖宗崇拜,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他已故祖先的智慧與領導的尊重。

“崇拜”一詞似乎頗令人費解,但對中國人(或說華人)來講,這僅是表示他們對祖先亡魂的尊敬和懷念。從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最基本的信仿,在於相信祖宗的靈魂具有特別的權能。他們深信自己祖宗的靈魂對後代子孫具有莫大權威。 

從宗教儀式與經典裡,可以看出古人對祖先靈魂的信仰。他們相信祖先的亡魂能夠為後人納福及護庇,尤其是“客家人”,對於祖宗看得更重要,不但是家家戶戶客廳上供奉有祖宗牌位,而且以興建宗教祠堂或靈塔祭祀祖先為當然的事。 

而到目前為止,祖先崇拜對中國人(或說華人)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通常家中的祖宗牌上所刻的祖先不過是二、三十代,祠堂裡的祖先牌位所刻的也不過百代而已,那麼百代以前,甚至千代以前的祖先是誰,就沒人知道,但他們可不理會。)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些中國崇拜祖先的一些普通習慣及觀念。 

● 家族: 
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中國人的所謂家族,不但包括父母、子女,也包括所有有血緣的成員。對中國人來說,家族必須包括已故的祖先。 這些祖先仍被認為具有與活著時般的權柄。他們仍然十分關懷子孫的福利,但如果子孫拂逆他們的意思,他們照樣會顯靈,並借各種方法懷怒處罰這些不孝的子孫。 

● 孝順: 
中國先賢有訓:“百善孝為先。”一切道德教訓都是由孝順出發的。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父母在,事之比禮,父母亡,則應祭之以禮,這就是人的基本責任。


物之本為天,人之本則是祖先。中國人具有這種信念,以拜天的嚴肅心情來敬拜祖先。在中國,家族的團結表現在祭祀祖先方面,亦是由於有祖先祭祀,而使家族在世代的相嬗中,有其統一感與永久感,這也是培養孝道的最有效方法。孝道是中國倫理傳統上的基本要義,一個兒子,必須在其父親生前,凡事順從,並在其父親亡故後,能夠繼其遺志,並為其永久效忠者。 

● 敬老: 
與孝道有密切關連的,乃是對於長者智慧的尊崇。對於先去的前賢,中國人是相當尊重他們的。在倫理上而言,中國人的首要道德即是孝順,而孔子所倡導的,人民對於國家的效忠,也是淵源於敬老尊賢的傳統精神。

掃祖先的墳墓可說是祖先所住的房子,因此掃墓便成了子孫對祖先崇敬的方式。
掃墓可分修整墓園、祭祖及壓紙三個步驟。修整墓園的工作主要是清掃墓地,鏟除雜草樹根,修復損壞的部份,或重新描寫墓碑的字跡,使其煥然一新。

清掃墓園後便開始祭祖,以牲禮或菜碗先祭拜墳墓的守護神---后土,再燒香祭拜祖先墳墓。

壓紙又稱掛紙,是將黃白色或五色的長方形紙,以石頭壓在墓碑、墓頭及墓旁的「后土」上。壓紙有「掛錢」,供祖先花用之意,也表示子孫已祭拜過祖墳。

接下來是燒紙錢,點燃鞭炮,最後要剝鴨蛋殼丟在墳墓上,以表示更新之意。

祭祀禮儀 與 祭祀程序

1.神前擺供祭品。 
2.點燃神案蠟燭。 
3.神前獻茶三杯。 
4.焚香迎神。 
5.敬酌第一杯酒。 
6.擲杯筊請問神明之降臨。 
7.神明既降,進第二杯酒。 
8.對神明有所祈禱者,擲杯筊請問神明之諾言。 
9.進第三杯酒。 
10.執杯筊問神明已否餐畢。 
11.雙手捧金銀紙與爆竹,拜供神明察納。 
12.焚燒金銀紙,燃放爆竹。 
13.持酒潑洒金銀紙,稱曰「奠酒」,然後撤收祭品。 

* 拜佛、祭祀祖先,儀式僅有繁簡之差,大體相同。


閩西‧風土

   群山高聳,峻嶺飛走,這如濤如浪如畫如詩的青山秀水,掩藏著多少古樸奇特的客家民風。

翻開閩西各縣的歷史,走過這塊一萬九千多平方公里的南國熱土,客家人所創造的五彩紛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勤勞智慧的客家兒女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輝煌的篇章,便閩西各縣贏得了“文化之鄉”的美譽。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年歷史,然而客家人所創造的絢麗多姿的文化、獨特的風情風貌卻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還吸收了閩越、佘、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文化千情萬種、雲蒸霞蔚、
獨具特色.成爲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

中國地大物博,食物資源廣泛,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且內涵豐富多采。漢民族尤其爲世所公認是最會吃的民族。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爲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産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
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製備鹹菜、菜乾、蘿蔔乾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饑,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於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由於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閩西八大乾 

長汀‧豆腐乾

上杭‧蘿蔔乾
連城‧地瓜乾
永定‧菜乾
武平‧豬膽乾
寧化‧老鼠乾
明溪‧肉脯乾
清溪‧筍乾 

● 長汀‧豆腐乾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這是瞿秋白在長汀獄中所寫《多餘的話》中的最後一句。瞿秋白對豆腐的讚語,與他在獄中常吃長汀豆腐是有關係的。 據《天祿識餘》記載,豆腐爲西漢淮南王劉安(西元前79-122年)門下術士首創,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長汀豆腐乾始於唐朝開元年間,
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長汀豆腐的制法與其他地區不同,它採用酸漿作媒介,製作時適當控制火候,用大瓢盛酸漿往豆漿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腦緩緩凝結,再經濾壓而成。因此,長汀豆腐鮮嫩可口,不酸不苦,用它製作的各種食品,如東坡豆腐、釀豆腐、銀荷包、豆腐餃、生汆滿丸、徽州丸等,風味獨特,久食不厭。而居汀州八乾之首的長汀豆腐乾,尤以製作精細、配料講究、風味獨特、味美可口而、馳名中外。 

當年明朝朱元璋的大將朱亮祖帶兵駐汀州,吃了長汀的豆腐乾後大加讚賞。清末汀州左營把總邱洪得調臺灣晉升千總後,留戀家鄉風味豆腐乾,便寫信並彙上路費給河田擅長制豆腐乾的親族,請他去臺灣專做豆腐乾。 長汀有許多古樸美麗的村莊坐落在崇山峻嶺中,“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不論村莊大小,必有豆腐乾和酒一起經營的小店。本地的樸實農民、浙江的香菇客、江西的淘金老表及各地的來往旅客,經過酒店小憩,皆喜歡沽一碗米酒,買一塊豆腐乾,慢飲細嚼。豆腐乾的香、鹹、甜、韌,令人回味。


● 上杭‧蘿蔔乾

上杭蘿蔔乾早在明初就享有盛名,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上杭是閩西的蘿蔔主要産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張灘、土埔一帶所産蘿蔔有紅有白,具有鮮嫩、清脆、甘甜等特點。由此加工而成的蘿蔔乾色澤金黃,皮嫩肉脆,甘香味美。既可炒吃、清燉、油炸,又可浸泡變淡後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盤。所以,史籍記載它“暢銷閩粵”。


蘿蔔乾製作一般是在冬至前後進行,要經過“曬、醃、藏”三道工序。將蘿蔔拔出洗淨,稍晾乾後放進大木桶,一層蘿蔔一層鹽,裝滿後上蓋,再壓上大石塊,一周後取出晾曬,搓去水分,再晾曬,直至擠不出水爲止。然後將木桶裏的鹽水過濾煮開,倒入蘿蔔乾浸泡,趁熱再揉擦一次,又擠去鹽水再曬乾,等到變爲金黃色後,就將蘿蔔乾裝入乾淨的甕內壓實,用黃泥封口,半年之後取出。這樣,就成變獨具風味的上杭蘿蔔乾了。


● 連城‧地瓜乾

地瓜乾在閩西各縣都有,但連城地瓜乾卻以它獨特的原料與製作方法出名。它是用隔田、隔川、揭樂、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紅心地瓜製作而成,所以又稱紅心地瓜乾。這些鄉村土質鬆軟,
酸堿適中,氣候適宜,很適合這種紅心地瓜生長。這種地瓜乾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顔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鬆軟耐嚼,而且還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

製作方法一般是將整塊地瓜蒸熟去皮,然後壓制、烘烤。製成之後可保存幾年不壞,既可當零食,也可切成小塊,拌上麵粉、雞蛋、香料,經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爲酒席名菜。所以,連城地瓜乾實爲饋贈親朋之佳品。



● 永定‧菜乾

永定菜乾有400多年的歷史,不僅省內外聞名,在南洋華僑中也頗有影響。“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在南洋居住時,就常托人帶去家鄉的菜乾。

永定菜乾有兩種:甜菜乾和酸菜乾。甜菜乾顔色烏黑油亮,味道香甜鮮美。製作時先將鮮芥菜洗淨,曬1-2天,至菜葉曬軟,然後用蒸籠熏蒸,蒸後再曬,曬後又蒸,如此反復三次以上,即所謂的“三蒸三曬”。有的加工精細的要七蒸七曬。酸菜乾顔色黃褐,味道酸中帶甜。製作時先將鮮芥菜洗淨,然後曬軟切碎,加鹽揉搓入甕內,使之發酸,待一周左右取出燜煮曬乾,再用蒸籠熏蒸,蒸後曬乾,曬後再蒸,蒸曬兩次以上後收藏。永定菜乾配肉炒、燉、蒸、煮皆味美可口。


● 武平‧豬膽乾

武平豬膽乾色澤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盤名菜。它含有多種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具有生津健胃,清涼解毒的功效。吃時,只要將它蒸熟,趁熱搽上一層芝麻油,待冷後切成薄片再拌少許蒜片,便香氣四溢,韻味無窮。
當地人常將它作爲宴請賓朋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尤其喜歡這種家鄉風味。

武平豬膽乾製作考究,工序頗多,季節性強。要經過洗料、配料、醃制、晾曬、壓扁、整形、檢驗七道工序。選擇新鮮呈深褐色的“糯米豬肝”,有摘除豬膽,整個浸泡在一定濃度的食鹽水中,
加上適當的五香粉、高梁酒、八角茴香等配料,待膽汁滲透肝臟之後,撈起吊曬,每隔2-3天整形一次。這樣製成的豬膽於外形美觀,顔色勻稱,味美質佳。每年秋末冬初,天氣晴朗,是生産豬膽乾的好季節。


● 寧化‧老鼠乾

寧化老鼠乾,實爲田鼠乾,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製成。
據《辭海》載:“田鼠,哺乳綱,倉鼠科。毛一般爲暗灰褐色,有的呈沙黃色。營掘土生活,對農作物有害。”寧化屬山區農業縣,田野寬廣,故田鼠多。每年冬季,是甯化農民捕鼠的最好時機,特別是立冬後爲捕鼠的旺季。

捕鼠方法簡便,多數使用“竹筒捕鼠器”。每當傍晚,人們背著捕鼠器,以稻穀或大米作誘餌,
在田坎、山邊尋找鼠路,凡遇鼠路要道或老鼠洞口,便放上捕鼠器,待翌日清早去收回。捕獲率一般在3/10左右,如遇下霜天氣,捕獲率高達5/10以上。捕鼠季節來到時,青少年還以捕鼠作爲一種樂趣,因此,青少年中從事捕鼠者尤多。

田鼠乾的加工製作方法首先是去毛,把捕獲的老鼠或架於鍋內熱水蒸,或放入熾熱柴灰裏焙,只要火候掌握告誡,便可把鼠毛拔得一乾二淨。其次是剖腹去其腸肚,用水洗乾淨。最後用穀殼或米糠熏烤,待烤成醬黃色即可。

田鼠乾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質高,營養豐富。尤有補腎之功,對尿頻或小孩尿床症具有顯著療效,故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由於當地群衆普遍愛吃老鼠乾,因此歷來就有“老鼠乾豬肉價”之說。冬季來到,人們幾乎都把吃老鼠乾作爲一種享受。烹飪方法多數是配以豬肉、
冬筍,佐以大蒜、生薑、水酒,炒而食之。尤其是愛喝酒的人,更把它視爲配酒之上品。


● 明溪‧肉脯乾

明溪肉脯乾是用精瘦牛肉浸醃於面制的醬油中,加以丁香、茴香、桂皮、糖等配料,經一周左右,再挂在通風處晾乾,然後放入烤房熏烤而成。製成後色、香、味俱佳,既有韌性又易嚼松,入口香甜,其味無窮。除肉脯乾之外,還有肉鬆,表面看去淡黃疏鬆宛如淡巴菰,入口則芳香甘甜,爲佐餐佳肴,清代時列爲上京貢品。


● 清溪‧筍乾

清流筍乾是用剛出土的春筍乾製成,稱爲“閩筍尖”,色澤金黃,呈半透明狀,以嫩甜清脆著名,明清時代列爲上京貢品。許多名菜如“燴三絲”、“禦爐肉”,都不可缺少閩筍乾。
 


閩西‧大夫第

閩西‧武平『大夫第』,為清乾隆年間建,誥封閩西大夫,是典型的「書香世家」。

『大夫第』是泛封建社會官僚貴族富庶之家的大宅院。舊有的建築:爲五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三面是池塘,面積4380平方米,主體建築爲硬山頂,風火式山牆,穿鬥式梁架結構。兩側廂房均有天井、通巷。

     大廳後方建造一座平面正方形,面積400平方米的合院式有中廊的大書館(院)。大書館的東牆砌一個一丈見方的大敞窗,下臨池塘,窗兩邊有一副對聯:“寄懷抱於雲根頭舉天外;賞文章於水面人在鏡中。”書館庭院中有一株百年桄椰樹,高達20多米,晚霞中如一柱擎天,上接彩雲,下覆霞光,風景之優雅,地設天合。

     『大夫第』正門對聯爲:“國強家富;人夀年豐。”側門對聯爲:“旭日文章麗;春風翰墨香。”中國共產黨施行 人民公社、士紳掃地出門,文化大革命紅衛兵作亂期間、大夫第後裔被迫搬離原址、含恨而終,『大夫第』原址已被居民瓜分強佔,拆去大半,五進主屋、大書館、… … 只見斷垣殘壁,沒有一處完整。讓後人佇足門外、無限哀思… …

中國共產黨‧人民公社、掃地出門、文革

     中國共產黨 黨員成份復雜,分系立派,遠在「打江山」的時期,就有毛澤東與陳獨秀、張國燾、王明的你死我活的鬥爭。由於中共奉行馬、列、毛的鬥爭哲學;用毛澤東的話就是「階級鬥爭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所以在成立政權之日起,黨內火拼與惡鬥比起彼伏。但當它掌權後,這種火拼更禍及億萬老百姓,殃及華夏九州大地。

     早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前,中共黨內便有幾次大的惡鬥,一是一九五四年清算高崗、饒漱石的鬥爭。這一鬥爭基本上是高、饒積極擴張勢力,企圖壓倒劉少奇、周恩來,在黨政競爭繼承毛的地位而引起。一九五六年至五七年又以「嗚放」和「反右派」為主的,實則是高層權力之爭,實質也就是劉少奇一派和當權派的鬥爭,原因是黨組織要監督行政首長,而行政首長則要獨斷專行,不受監督,雙方互相爭權。

一九五八年則有地方黨委的大規模清算,總共有十三個省區二十五名黨委書記遭受清算。罪名包括右派分子、地方主義分子、民族主義分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如浙江省沙文漢、副省長楊思一、青海省長孫作賓、廣西自治區副主任(副省長級)陳再勵等等。

中共從建政到大躍進失敗,共展開了三次派系鬥爭,許多黨政要員「朝為座上客,夕為階下囚」,宦海沉浮,瞬息萬變,但這比隨後而來的「四清」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運動,則是小巫見大巫,僅是滄海一慄。

中共政權成立後,於一九五一年開始大張旗鼓地捕殺所謂的「反革命分子」,到一九五二年七月人頭落地者、無期徒刑者不計其數,官方公佈僅廣東省的數目就達  89701人,這裏面包括:農村中的地主及其走狗;舊時代的反動軍官、文官及其走狗,以及在國民政府時期擔任情報、軍政工作人員以及曾任保長、警察、地方團隊、鄉工所丁都被列入黑名單,任意拘捕、審訊、懲治。都以鎮壓反革命,也被稱作「拔蔣根」。實際上,中共是借「拔蔣根」之名,將不滿中共統治的人各扣上一頂「蔣邦」黑帽子,以便大開殺戒向人民示威,殺雞給猴看。


● 實行土改人禍遍地

     中共一九五零年公佈「中國土地法大綱」基本的「土地改革法」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而實際上、除了中共黨員和其積極分子外,一般善良的農民則變成清算的對象,受到罄竹難書的殘害。
清算的名堂多如牛毛,如所謂的官僚地主、封建地主、特務地主、工商地主、剝削地主、惡霸地主、逃亡地主、惡棍地主、華僑地主等等,誰平素和「積極分子」有嫌隙,便有可能被戴上地主的帽子。清算的花樣也多不勝舉;輕則受盡侮辱,掛牌遊行,當眾被唾罵,重則被處酷刑、灌尿、灌屎、狗爬、倒吊、蟻刑、蜂刑,灌火油、踏破玻璃、女人裸縛、用蔗頭插陰戶,婦女跨騎翁姑,翁姑飲媳婦屎……無酷不有。被認為罪大惡極者,動輒被清算之時,當場亂棍打死,或掃地出門,活活餓死,至於跳水,上吊者,甚或舉家自殺者,不勝枚舉。如果當時有人把全國現實拍攝下來,必定親睹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一幕。

     然而,遭此浩劫,廣大農民所得到的那一丁點土地,不幾年就又被共產黨收回去了,農民仍一無所有,即使改革開放,農村搞聯產責任制,
對土地僅是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


● 三反五反嫁禍於工商業家

     中共建政後不久,各級政要、黨政大員便開始貪汙腐化,大吃大喝,鋪張浪費。那時各大城市的飯店戲院門前「新貴」們的汽車擺成長龍,面對新興的特權階層的貪汙腐化,中共於一九五二年發動了「三反五反」運動,不料這個切中時弊的運動,卻被實際上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各級小皇帝轉移鬥爭矛頭,反下、不反上,首當其衝是反「奸商」導致許多規規矩矩的工商界人士,被指為「奸商」。

     三反、五反之後的結果,工商界稍有地位的人可以說無一不遍體麟傷,資產也被中共以「有貪汙款」的方式,刮得一乾二淨。除了有些人的腦袋被借去「示範」外,表面上「三反、五反」並沒殺多少人,但被拘捕的、勞改教育的,數目達三十萬人之多,而不堪凌辱、折磨、迫害而自殺者,不下二、三十萬人,各大城市幾乎天天都有自殺案發生,醫院則住滿了自殺未死者的「病人」。

可是運動之後,中共各級政權的貪汙、浪費、受賄、盜騙反而變本加厲,直至今日,五十年來,腐敗這一之風癌瘤,已無法醫治了。


● 思想改造向知識分子開刀

     中共建政不久,從一九五一年開始,就大搞思想改造運動。胡適、首當箭靶,說他是投靠帝國主義,投靠反動統治者,為敵人作幫凶的知識分子,相繼有許多著名教授學者,如燕京大學的張東蓀、陸志韋,宗教學院院長趙紫宸,以及周炳琳、華羅庚、潘光旦,導致在思想改造中,又有大批學者、專家、教授自殺。

   教育家樑漱溟僅在政協會上發言,談了自己的一點看法,歷史證明是正確的看法,就被毛澤東釋為「你用筆桿子殺人」,必欲置於死地而後快。特別是一九五七年「大鳴大放」,聲稱「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結果聒不知恥地自稱「陽謀」、「引蛇出洞」,將知識分子切中時弊,利國利民的真知灼見,一概視為「向黨和人民進攻」,
致使六十萬知識分子被關、被押、被勞改,家破人亡。後來「四人幫」倒台,平反右派,一手參與導演迫害知識分子的鄧小平,還死不認帳,說什麼反右是對的,錯在擴大化。中共最後定案了五名大右派,實際上「擴大」到了六十萬人。

至於到了文化大革命(文革),那就不單是知識分子的「千古浩劫」,而是將整個民族都推入了萬丈深淵之中。


● 三面紅旗導致餓殍遍野

中共政權建立不到十年,就異想天開「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搞「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所謂的「三面紅旗」。結果,國家建設搞的一蹋糊塗,人民倍受煎熬,餓殍遍野,非正常死亡人數竟達四千萬以上。

社會主義總路線」:即「鼓足乾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條路線下,導致全國上下災難深重,饑民餓死者有四千餘萬人。

大躍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天等於二十年、畝產十萬斤、一隻母雞一天生十個蛋。官方「人民日報」大肆渲染。結果搞得民不聊生。

人民公社」:是強迫農民交出土地,交出生產資料,搞「共產主義按需求分配的把戲」,拿農民的生命財產和前途開玩笑。

在毛澤東「大煉鋼鐵」的號召下,不管城內城外,不分男女老幼,機關黨校,百業俱廢,處處冒煙,伐木煉鋼,耗盡資源和人力,出爐一堆廢鐵,搞的全國上下一片烏煙瘴氣。

     經濟上的胡鬧,實際上是中共政治上「作秀」的惡果,而遭殃的是人民群眾,誰反對上層胡鬧,就批鬥置於死地,結果人民經濟上遭殃,正直的黨官也在政治上遭滅頂之災。元帥彭德懷就因為在廬山會議上,仗義直言而被打入地獄,直至文革,被迫害致死。

● 文革十年、華夏大地已成煉獄

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實質上是一黨專制的中共黨內,爭權奪利而殃及華夏黎民百姓胡鬧行徑。

     文化大革命的動機雖然比較復雜,但主要的因素有二。一是:由於數年前大躍進失敗,毛退居二線,由劉少奇、鄧小平掌權,毛失勢心有所不甘,二是:毛退居二線後,大陸學術界和文藝界又出現了對毛不敬的傾向,令毛不能接受,而毛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大獨裁者,大黨閥,老虎屁股摸不得,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他的職業就是如何搞陰謀,如何爭權奪利,至於人民的福祉,國家的昌盛,都與他毫無關係。


   結果劉少奇以「叛徒、內奸、工賊」被批倒鬥臭,淒慘地死去。一大批毛的開國元老,如元帥賀龍、彭德懷等慘死,一大批文化人吳含、老舍、剪伯等也死無葬身之地。而毛的夫人江青,卻登上政治局委員的寶座,把華夏大地搞得烏煙瘴氣。

   豈料,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林彪這位「毛主席的親密戰友」於一九七零年前後,因與陳伯達、康生、葉群、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江騰蛟一班人結黨,先欲「和平過渡」取得最高權力,後又策劃武裝政變,暗殺毛澤東,事敗後、同逃葬身溫都爾汗,。


林彪出走摔死之後,以江青為首的,由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組成「四人幫’繼續推行毛澤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路線
一直苟延殘喘至一九七六年。

   歷經了文革十年浩劫,殃及億萬大陸老百姓,先是受利用的「紅衛兵」,大破四舊、橫掃牛鬼蛇神,抄家焚燒,打、砸、搶,神州大地一片混亂,繼而搞派系武鬥,清理階級隊伍,遺返,上山下鄉,民不聊生,國民經濟幾達崩潰的邊緣。

花自飄零水自流,人生自是長恨、水長東.....


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


【風城潛旅 - 潛水】開始于 Y1996-0520,社團網站 建立于 Y1999-02-23
潛水訓練潛水旅遊科技海洋夢碧海藍天社團園丁

Y2009-0912 社團轉型‧走入歷史
Copyright@Y1996-Y2042 Hsinchu Dive & Travel club
本網頁所有圖文,均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轉載或引用,請徵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