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頤和園 |
|
|
|
|
從西元11世紀起,這裏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全園以西山群峰爲借景,加之建築群與園內山湖形勢融爲一體,使景色變幻無窮。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爲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爲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牆。 |
|
|
|
|
|
|
|
|
|
|
|
|
|
|
|
|
回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爲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爲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
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簷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
|
|
|
|
萬壽山前山的建築群是全園的精華之處,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以排雲殿爲中心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是當年慈禧太后過生日接受賀拜的地方。 萬壽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間、全長728米的長廊將勤政區、生活區、遊覽區聯爲一體。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
|
|
|
|
|
|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複雜,爲古典建築精品。 |
|
|
|
|
|
|
|
頤和園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爲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佈其間,形成衆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爲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
|
|
|
|
北京‧天壇 |
北京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
|
|
|
|
|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爲是中國現存的一組最精致,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爲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穀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 北圍牆爲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爲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穀壇門(也稱天壇門)。
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爲圜丘壇,北爲祈穀壇。 |
|
|
|
|
|
|
|
|
|
|
祈穀壇上爲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宏偉壯觀,氣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爲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簷垂脊的方形大殿。
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後,用它來舉行祈穀禮。1751年,正式將大享殿更名爲祈年殿。清幹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因楹柱爲檀香木,香飄數裏。 祈年殿是一座宏偉而又極具民族風格的獨特建築,鎏金寶頂三層出簷的圓形攢尖式屋頂,覆蓋著象徵“天”的藍色琉璃瓦,層層向上收縮,簷下的木結構用和璽彩繪,坐落在漢白玉石基座上,遠遠望去,色彩對比強烈而和諧,上下形狀統一而富於變化。 它的構造比皇穹宇複雜,外部是三層高閣,內部則是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式,仿佛像磚砌的券殿,但又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採用木結構,28根大柱支撐著整個殿頂的重量。內外楹柱各12根,中間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龍井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著殿頂中央的“九龍藻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爲“回音壁”。
|
|
|
|
|
圜丘壇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亭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爲元、享、利、貞。這種排列據是據《周易》的“幹卦四德”而定。
“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享”爲萬物生長繁茂享通;“利”,爲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爲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