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 潛水旅遊社 LOGO (8K)

2002-01-20 ~ 2002-01-21

遼寧省‧瀋陽,清 故宮、張學良 故居、北陵 


遼寧省‧瀋陽


     瀋陽市位於松遼平原的東部,遼寧省的中部,遼河支流-渾河出山口的北部,地理環境重要,『瀋陽』是遼寧省省會所在地,也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

     瀋陽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遼寧省的省會。因地處渾河(古稱沈水)之北,中國古代習慣于把水的北面稱之為「陽」,瀋陽的名字便由此而來。境內總人口671萬人。多民族居住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滿族、朝鮮族、回族、錫伯族、蒙古族等32個少數民族。瀋陽市下設9個區,1個縣級市,3個縣。

    瀋陽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瀋陽地區屬於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較大,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約 8.1℃ 左右,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約 24.0℃;1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約 -8.5℃。

 這樣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瀋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距今約2,3O0年前)的燕國;它也是清帝國的發祥地。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後金,曾定都於此,後又遷都北京。儘管如此,瀋陽一直被叫做“奉天”,而且多位歷代皇帝曾經到此避難和遊玩。由於這個緣故,瀋陽還留下許多與清朝有關的建築和文物,其中又以瀋陽故宮最為聞名。

  瀋陽市的旅遊景觀豐富多彩,以名勝古跡最為突出。如,瀋陽故宮、皇家陵寢(福陵、昭陵)、輝山風景區、遼寧廣播電視塔、怪坡、“九·一八“風雲(”九·一八“事變博物館、張氏帥府 )、中街商業步行街、渾河樂園、夏宮、新民西湖、新樂遺址、瀋陽植物園、運河風景區(環城運河水系)、康平臥龍湖、瀋陽古隕石被評為瀋陽十五大旅遊景觀。

     瀋陽市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多彩,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及社會旅遊資源200余項。

     名勝古跡有故宮、福陵、
昭陵、新樂遺址博物館、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葉茂台遼墓、永安石橋等。福陵和昭陵是聞名遐邇的“關外三陵”中的兩個,是具有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格的帝王陵寢,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瑞文皇后的陵墓,而且是清入關前留下的三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新樂遺址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遺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位於瀋陽市于洪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葉茂台遼墓群位於法庫縣,是遼悉相蕭義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橋位於于洪區,是瀋陽市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初石築拱橋。

     宗教建築是瀋陽市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關天主教堂位於沈河區南樂郊路40號,始建於1878年,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為東北地區教堂之冠。

     伊斯蘭教清真寺是一座伊斯蘭教建築群體,是東北地區最大最有名望的伊斯蘭教清真寺。慈恩寺是瀋陽市現存最大的佛教寺院,有“十方叢林”之稱。實勝寺又名皇寺,是瀋陽市規模較大、歷史較早的喇嘛寺。

     太清宮又名太清叢林,是清代道教建築,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清初四塔是清太宗敕建的四座喇嘛塔,四塔旁同時建有四寺,分別坐落于瀋陽舊城外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稱東塔、南塔、西塔、北塔。其中西塔延壽寺,已重建並復原,已對遊人開放,北塔法輪寺保存較為完整,並在寺內新建了碑林。

     近代在瀋陽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因此,瀋陽市的紀念性景觀建築很多。著名的景觀建築有“張氏帥府”、“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中共滿洲省委舊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蒸汽機車博物館等。

“張氏帥府”是“大帥府”和“少帥府”的合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及其子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寓所,是一座由青磚素面牆圍成的中西混合建築群。”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為了讓子孫後代銘記中華民族的國恥、激發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尊嚴,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建起的一座國家級的大型紀念館。

     除名勝古跡外,瀋陽市還有多種自然旅遊景觀。棋盤山風景區位于瀋陽東部,其自然景觀由“三山一水”-——輝山、棋盤山、大洋山和秀湖構成風景區主體,加上奇石、山洞和豐富多彩的森林植物,形成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是集遊覽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名勝區。

     瀋陽怪坡堪稱“華夏一絕”,位於瀋陽市新城子區清水台鎮境內的帽山西麓,是一條長80余米、呈西高東低走勢的斜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而上坡不用開(蹬)卻自然向坡上滑行。瀋陽植物園處於市區至棋盤山風景區幹道的東側,園內引種中國北溫帶地區和國外有觀賞價值的植物1000餘種。

     每年接待遊客百余萬人次,是沈城及周邊城市人們十分喜愛的遊覽的好去處。瀋陽水洞坐落于蘇家屯區白清寨鄉,風景區內山清水秀,人文景觀久負盛名,是瀋陽市一處新的旅遊景區。另外,瀋陽市還有瀋陽森林公園(國家級)、隕石山森林公園、臥龍湖風景區、瀋陽西湖風景區等等。


遼寧省‧清 故宮

     從努爾哈赤以13副鐵甲起兵統一了女真族部落並於明萬歷四十四年即1616年建立後金起,到1644年遷都北京建立了統一的清王朝,數十年間奮戰的主要根據地就在遼寧。而且,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559年就出生在明建州立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也就是今遼寧新賓的永陵鄉,其先世曾受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

     清王朝從赫圖阿拉遷都遼陽後,不久又還都到沈陽。1625年,努爾哈赤在進攻寧遠衛戰鬥中負傷而死。第二年皇太極在沈陽登基稱汗,並開始改稱女真人為滿洲人。後金崇德元年,也就是1636年,改國號為清,皇太極稱帝。

     1644年3月,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佔了北京,推翻了統治中國達227年的明王朝。然而由於吳三桂勾結清兵,致使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清兵於5月乘勢進占了北京城。這年10月,新繼位不久的清世祖順治皇帝即從沈陽遷都到北京,從此建立了統一的清王朝。

     清王朝遷都北京之後,特別關注著這個有著清太祖和皇太極陵寢的“龍祥之地”,仍尊瀋陽為留都,設內大臣副都統駐防,給以多種特別恩寵。康熙、乾隆、嘉慶時,也都多次下旨修補城牆、城樓。

     1743年,乾隆曾親至瀋陽,下旨重修瀋陽故宮崇政殿和飛龍翔風二閣,增建了日華樓、師善齋、頤和殿、敬典閣等建築。1782年,又修建了收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

     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地在“弗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南二道河子村附近)。其父親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母親是葉赫部酋長楊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

     努爾哈赤出身於女真(滿族)貴族世家。
其祖籍是“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遠祖名叫猛哥枯木兒L又稱孟特穆,後追封肇祖原皇帝),是元朝的“萬戶”。元朝滅亡後,猛哥枯木兒附明。不久,率眾遷徙朝鮮北境。

     被明朝封授為建州左衛部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死後,由其子董山襲職。董山將其部從朝鮮遷移至蘇子河流域煙突山(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附近)。不久,董山因為反明而被朝廷處死。繼董山之後有福滿(努爾哈赤高祖,追封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努爾哈赤祖父,追封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努爾哈赤之父,追封為顯祖宣皇帝)先後掌管建州左衛。這時,明朝日益走向衰落,女真族(滿族)各部處於四分五裂,相互仇殺、相互吞併的混亂和動蕩狀態。

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以父祖二人在古勒城被害為口實,以“遺甲十三副”起兵復仇,如今統一女真大業的帷幕。車太極出十歲際女個不太地一建。各部,並于弗阿拉城“稱王”“‘定國政”、成為“建州、毛鄰’,三十二部的霸主,明朝也因此封他為“都督企事,’。皇太極出生第二年,女真另一強大部落——海西葉赫部因不滿於努爾哈赤的崛起,聯合九部三萬餘眾攻打弗阿拉,雙方在古勒城展開決戰,結果,九部兵盡力努爾哈赤所敗。努爾哈赤從此“軍威大震,遠還懾服”。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以他守邊有功晉封他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因而成為女真各部地位最顯,赫的官長。努爾哈赤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繼續著他的統一艄 業。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基本完成女真族統一的基礎上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和附鎮老城村)正式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年號天命。從此,將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女真民族統一在自己政權之下。

     伴隨著女真族統一戰爭的刀光劍影,皇太極逐漸長大。父親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影響,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的熏陶,培養了皇太極剛毅堅強的性格,並且過早地成熟起來。他十幾歲時 ,父親因出征將家政委託他料理,皇太極不用指點即能把事情辦得巨細得體。表現出他過人的才能。成為其父得力的助手。大金建國後,皇太極與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被立為“四大貝勒”,皇太極自己掌握正白、鑲白兩旗。參予國家重大決策的議定及國家政務的管理,深得努爾哈赤信任。


 
    天命三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對明興師問罪,佔領撫順、清河,引起明朝恐慌。明朝為扼殺後金政權,出兵十萬分兵四路圍剿赫圖阿拉。努爾哈赤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集中兵力個個擊破,首先在薩爾 滸戰場重創東路明軍,接著又在尚間崖、阿布達裏同給明軍以致命打擊,四路明軍三路被殲一路潰逃,死傷近半。史稱這次戰爭為“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從根本上改變了明、金雙方各自戰略地位。不久,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長趨直入勢如破竹佔據遼沈。皇太極在薩爾 滸之戰中衝鋒陷陣,身先士卒顯露出傑出的軍事才華和膽識,成為諸王中的位使者,更加受到其父的器重。此後,皇太極在兼併葉赫部以及攻打瀋陽、遼陽的多次戰鬥中屢建功勳,越加令諸王折服。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以攻打明寧遠城失利鬱鬱成疾,於八月十一日死于瀋陽 靉雞堡。皇太極在為王推舉下於九月一日登上“汗”位寶座,改年號曰“天聰”,成為後金國第二代統治者。

     皇太極即位後,審度後金政權所處的內外形勢,在內政方面進行了諸多的厘正和改革。例如,努爾哈赤駕崩之前,由於對廣大漢族降民採取高壓政策,以至屢屢發生漢人反抗事件 ,滿漢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皇太極對此做了更張:他嚴格制止滿族官員擅自勒索漢人財物,違者從嚴懲處;停止修築城廊及邊牆工程,減少漢人負擔,使其有更多的時間耕作生息;從前漢人每十三名壯了編為一莊,分給滿官農奴。重新改為每名滿族備禦只給壯了八人、牛二頭,其餘的漢人編為民戶 ,由漢官管理,不與滿人雜處。這些措施初步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趨於安定。

    其次,改革八旗貝勒共理國政和四大貝勒按月輸值、執掌政務的舊制。加強“汗”權和中央集權。如仿照明朝制度建立吏、戶、禮、工、刑、兵六部,具體管理和承辦國家政務和軍務,使後金政權向封建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取消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按月分值,同時,設立“八大臣”、“十六大臣”與諸王貝勒共同參政議政,從而使三大 貝勒及八旗貝勒的勢力受到削弱和節制;天聰四年及天聰五年,皇太極又以二貝勒阿敏擅自撤離其戍守的永平四城、三貝勒莽古爾泰“禦前露刃”
等罪名,把阿敏幽禁,把莽古爾泰削去大貝勒名號,罰銀一萬兩及馬匹甲胄。同年十二月,皇太極依據禮部參政李伯龍的建議將原朝賀時大貝勒與皇太極並列而坐的體制,改成皇太極一人南面中坐,“以昭至尊之體”。

     其三,為實現征服明朝君臨天下定鼎中原的遠大抱負,首先對近臨朝鮮和蒙古採取征服行動,以掃除征明後顧之憂及削弱明朝週邊勢力。朝鮮是後金東部鄰國,一直附屬于明朝,在後金與明朝的征戰中站在明朝陣營搖旗吶喊鼎力相助。例如,明將毛文龍時常襲擊後金,給後金很大干擾,就是因為毛文龍有朝鮮力助,給其提供各種有利條件。為此,皇太極對朝鮮二次用兵,一次是天聰二年一月·派二貝勒阿敏統兵三萬進逼平壤,迫使李氏王朝接受議和條件,訂立“兄弟之盟”,開放中江互市,每年兩次遣使納貢。另一次是崇德元年,皇太極統兵十五萬親征,迫使朝鮮國王訂立君臣之盟、稱臣納貢,並強制將其太子李造及皇子李警作人質帶回盛京軟禁。


     漠南蒙古是後金國的西鄰,處於明朝與後金國之間,地位十分重要,皇太極常說:“我滿洲與爾蒙古,原系一國”,目的是把蒙古做為征明的盟國,共同用兵。漠南蒙古部落分散,各自為政,強弱不一。對後金政權態度也不相同。皇太極對之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例如,對後金交好、友善的科爾沁部、喀爾喀部採取通婚、饋贈的攏絡方式建立友好關係,而對與之為敵的察哈爾林丹汗部,則採取武力征服。皇太極對蒙古採取的策略和他對朝鮮一樣取得重大成功。其明顯標誌是天聰九年征服林丹汗部獲得所謂“元使國簽”,使蒙古十六部全部歸順,皇太極借此良機完成建國大清,去“汗”號改稱皇帝的歷史重大轉折。

    其四,征服明朝,取得天下是皇太極既定的政治方針。為此,對明朝用兵從未間斷,即使在天聰初年與明“講和”期間也不斷進人明境擾掠。如,天聰二年五月,征朝鮮回師瀋陽之後,皇太極又親率大軍出征伐明,開始了遼西拉鋸戰。清軍首攻錦州不克,轉而攻打寧遠,遭到甯遠巡撫袁崇煥的堅決抵抗。

     於是,毀掉大、小淩河二城而還;翌年十月,皇太極力排眾議,統兵十萬,避開寧遠、錦州一線,繞道蒙古直接攻打明朝腹地,攻下薊州、三河、順義,逼近通州城。同時,設“反間計”,除掉了明將袁崇煥。攻佔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天聰五年,皇太極得知明軍趕修大淩河城發兵直取大淩河,明將祖大壽投降。後金兵毀棄該城;天聰八年,發兵入邊攻打宣府、大同等明朝腹地;崇德四年,皇太極不斷派兵輪番襲擾錦州、松山、寧遠等城,並在義州城駐紮屯田,使明軍山海關外寧、錦等地不得耕種,以圍攻錦州、寧遠,並最終打響了明、清“松錦大戰”。

     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極率數十萬大軍,意圖一舉攻佔松山,以割斷寧、錦咽喉。明朝調洪承疇總督薊遼軍務,準備與清軍決戰。皇太極親臨前線指揮,在錦州城外大敗洪承疇援軍,先後攻克錦州、松山、塔山守軍。洪承疇被清軍所俘。明朝十三萬大軍“覆沒殆盡”。這次大戰是皇太極為進取中原面發動的一次決戰,是雙方兵力的較量,具有生死存亡的意義。

     其五,積極倡導漢族先進文化,革除滿族陋俗。皇太極雖然是滿族出身的統治者,卻頗有政治眼光。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需要,今文臣達海等人翻譯漢文典籍,如,《刑部會典》、《素書》、《三略》以及《孟子》、《三國志》、《通鑒》等書。同時,對其本民族長期存在的“婚娶則不擇族類,父死子妻其母”等陋俗禁行禁止,並且不許娶繼母、嬸母、弟婦、侄婦以及取消族內通婚現象。

其六;完善八旗制度。努爾哈赤時期,八旗內的蒙古及漢人的數量不多,隨著疆土日擴、歸附日眾,皇太極先後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擴充了八旗組織,使清朝賴以存在的八旗制度更臻完善,由此也標誌著清王朝滿、蒙、漢地主階級聯合專政的最後確立。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駕部于清甯宮,終年五十二歲。死後葬昭陵,廟號“太宗”,溢號“文皇帝”。皇太極在位十七年間,統一了東北全境,促進了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並為之取代大明登上中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業。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瀋陽市故宮位於瀋陽老城中心,沈河區瀋陽路171號, 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營建和使用的宮殿。

     始建于後金天命(1625年),建成於清崇德元年(1636年),占地6萬多平方米, 有各式建築九十多座三百多間,具有鮮明的滿族特色。在全國現存的宮殿建築群中,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於北京故宮。它的建築佈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

     中路建築以崇政殿為主體,南起大清門,北止清甯宮。崇政殿又稱正殿,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殿為五間出廊硬山式,前後有出廊,周圍石雕欄杆,望柱下有吐水螭首。


     屋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飾以彩繪,內設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寶座,兩側有熏爐、香亭、燭臺。殿前有大月臺,東設日晷,西有嘉量亭。崇政殿后有一個院落。從左右翊門進去,東有師善齋、日華樓,西有協中齋、綺霞樓。均為硬山布瓦頂。北面是一個四米高的青磚高臺,有磚砌臺階可供上下。

     高臺正南是鳳凰樓,原名翔鳳樓,是皇太極的禦書房,也是當時瀋陽城內最高的建築。“鳳樓曉日”被譽為瀋陽八景之一。

     正北面是清甯宮,這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清甯宮的兩側有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永福宮,西配宮有: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是順治帝福臨的生母,才智過人的莊妃的寢宮。麟趾宮、永福宮在乾隆年間換匾,互換了名稱。

在崇政殿和高臺兩側各有一組建築,東側的建築主要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側的建築主要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東路建築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十王亭”。大政殿原名篤恭殿,重簷八角攢尖式,八面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面是一個高約1.5 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緻的荷花淨瓶石欄杆。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
正中相輪火焰珠頂。殿內有精緻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兩文溯閣是西路建築的主體,輔助建築有仰熙齋、嘉蔭堂。

     文溯閣建於1782年,是專為貯存《四庫全書》所建成的全國七閣之一,面闊六間,內部三層,外觀為兩層重簷硬山式,前後有出廊。閣頂鋪黑琉璃瓦,鑲綠剪邊。閣東有一碑亭,內立乾隆撰寫的《禦制文溯閣記》石碑,記錄了文溯閣修建的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瀋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富的館藏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人。瀋陽故宮1961年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時間:8:00-17:00 。交通:乘213、222、環路汽車可達。門票:50元。

     故宮的建築佈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

     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甯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為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

     瀋陽故宮的東路是極具特色。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佈詔書,宣佈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它是一座八角重簷亭子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
大臣議事辦公之所。這種君臣合署辦事於皇宮之內的現象甚為罕見。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築格局乃是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象徵了十一座帳篷。

     崇政殿是瀋陽故宮中極為重要的建築,位於中路,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崇政殿北有一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瀋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宮廷文物多半遺留自舊皇宮,內有努爾哈赤劍,皇太極腰刀以及角椅等。其館藏的藝術品也很豐富。有清代李鱒、金農、明代文征明的書畫精品。此外,眾多的陶瓷、雕刻、織鄉、漆器等工藝品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遼寧省‧張學良 故居


    位於沈河區故宮南側,為一方形大院,占地2.2萬平方米,是東北軍統帥張作霖、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私宅。現建有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地址:朝陽街少帥府巷48號。213、215、222、227路汽車,環路、10路電車可達。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小帥府",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於1914年,占地2914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7570平方米。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的不同風格的建築群組成,是中國近代優秀建築群之一。

     帥府中院為青磚結構的三進四合院,是1914年張作霖剛當上北洋軍閥陸軍27師師長時開始興建的仿王府式建築。該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棟57間,建築面積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門南側有一座起脊挑簷的影壁,刻有"鴻禧"大字的漢白玉板鑲嵌在影壁正中,正問兩側各立著一對抱鼓石獅和上馬石。

     當年,四合院朱漆大門彩繪著秦瓊、敬德兩位門神畫像,內側門楣上方懸挂著"護國治家"的大字牌匾。一進院東廂房為內賬房,西廂房為承客處;東耳房是廚房,西耳房為庫房;東西門房分別為電話室、傳達室和衛兵室。通往二進院的大門是一座雕刻鏤花的門樓,稱垂花儀門。張作霖接待重要客人,就在此門舉行歡迎儀式,故稱儀門。 一進院正房中間為堂屋,三進院是內宅。二三進院間有側門回廊相連,並有角門通往東院帥府花園和大小青樓。

     三進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建築,又有東北遼南民俗風格,門廊柱的油飾彩繪獨具特色,窗下牆身的硯石浮雕堪稱一絕,牆上磚雕細膩生動,簷枋木雕巧奪天工,是研究民族建築和民間習俗的珍貴藝術資料。

     東院由大、小青樓和帥府花園等組成。帥府花園建有假山、花壇、雨路、亭台水檄、荷池和隧道。帥府東北角建有關帝廟。西院的七座紅樓建築群,是1930年由張學良規劃並築好地基,"九·一八"事變後建成的。此外,在帥府院外的東部和南部,還有趙四小姐樓、邊業銀行和帥府辦事處(俗稱"帥府舞廳")等建築。院內外組合成優美的建築和環境藝術體系,交相輝映。

  20世紀20--30年代,張氏帥府中曾發生過多起震驚中外的事件:張作霖在此成為"東北王";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大帥"身負重傷,死在帥府;張學良將軍在這裏宣佈"東北易幟"、維護了中國的統一,並處決了楊宇霆和常蔭槐。

     1988年在此建成了張學良舊居陳列館。交通:乘213、215、222、227路汽車,環路、10路電車可達。門票:12元。


遼寧省‧北陵

    瀋陽(盛京)昭陵位於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

 
   昭陵陵寢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佈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第一部分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


   第二部分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

   第三部分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正門稱為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後是月牙城和寶城,在寶城中心,上為寶頂,下為地宮。寶城後面是隆業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裏的古松群。現存古松二千餘棵,松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松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寢為中心“北陵公園”,如今占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

     “北陵公園”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

     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瀋陽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亦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瞭解中國、瞭解瀋陽的窗口。


【風城潛旅 - 潛水】開始于 Y1996-0520,社團網站 建立于 Y1999-02-23
潛水訓練潛水旅遊科技海洋夢碧海藍天社團園丁

Y2009-0912 社團轉型‧走入歷史
Copyright@Y1996-Y2042 Hsinchu Dive & Travel club
本網頁所有圖文,均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欲轉載或引用,請徵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