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歷史 |
清嘉慶年間,泉洲籍琉球漁人陳必先等三十餘人,來島開拓之後,因人口年有增加,島民在互相協議之後,選舉二人為第一、二任總理,一人為老大,另推選四位代表,協助辦理調處島民紛爭,純為獨立之自治,不受任何外力之統轄。中日甲午戰敗之後,台灣即淪為日本異族統治,日人為利其統治政策,在島上設立區,旋又改組為庄,設火燒島庄役場,置庄長一人,另設火燒島警察派出所,置巡查部長一人維持島內治安。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本省光復,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一日,廢除舊制,火燒島庄役場,改設為火燒島鄉公所,並依規定策畫辦理地方自治之工作事宜,籌辦選舉鄉民代表,於三月十五日成立鄉民代表會,並同時選舉南寮村、中寮村、公館村之村長,成立各村辦公處,鄉政各項工作,至此已次第展開。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台東縣第二任官派縣長黃式鴻先生蒞鄉視察,因感於「火燒島」地名不雅,經報請省政府核准於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一日正式改名為「綠島」,鄉治亦正名綠島鄉公所。
|
氣候 |
綠島屬亞熱帶氣候,四季溫暖,雨量豐富,冬季東北季風強勁,夏季常遭颱風與西南季風之侵襲。本島全年平均溫度為攝氏二三.五度,每年六、七、八月溫度較高,平均約為攝氏二六.六度,一、二月溫度較低,平均約為攝氏十九度。本島全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量約為二四九八公厘,無顯著乾旱季。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為雨季,陰雨綿綿,連月不晴,三月至六月為毛毛雨,七月至十月為驟雨,全年以七、八、十,四個月雨量最多,月平均量二二○公厘以上。
本島為多風之島,全年強風日數(六級以上)為一六○.三天,全年平均風速每秒五.七公尺。每年五月至八月吹西南季風,平時和風拂面,間亦有強烈陣風出現。自十月起為東北季風期,風力強勁,能使海水上飄成霧狀,(島民稱之為鹹雨),常使當風面之農作物及樹木枯死至翌年三月始漸平息。四月至六月為島上最好之季節。七月至九月則常有颱風侵襲。
本島四周為太平洋暖所環繞,水深均在千呎以上,西北兩岸為礁灘,上下落差約為十五公尺,岸勢平坦,潮汐漲落並不劇烈,全年平均潮水漲落為一至二公尺,惟在颱風來襲時,白浪濤天,常沖毀沿岸道路。
|
人文 |
臺東縣綠島鄉、屬於台東縣轄下之離島鄉,早在一百九十年前就已經開發,島上有南寮、中寮和公館三村。當地居民三千餘人,其先人多是兩百多年前,
由福建泉州經台灣宜蘭、嘉義、高屏等地渡海來的閩南人,少數是由蘭嶼移民來的雅美原住民,多數居民集中於島的西北部,百分之八十為討海人。居民信奉的是融合儒釋道為一的民間宗教,但絕大多數宗教活動仍以道教為主另有少數信仰基督教及一貫道。
全鄉分為三村八個聚落。屬中寮村之聚落僅中寮一處;屬南寮村之聚落有南寮、漁港二處;屬公館村之聚落有公館、柴口、流麻溝、大湖(大湖)、左坪等五處、原有居民之袖子湖、楠子湖、海參坪、大白等落亦屬公館村,現已全部遷離而無人居住。本島聚落均分佈於四周狹長之海岸平原上,因受地形與位置影響,西北那聚落密集而大,東南那零散而小。
|
經濟 |
綠島由於受地理環境所限,島民生活習慣,產業和經濟結構,大多仍滯於孤立的狀態中。鄉民趨向漁業,同時人口不斷外流,今後整個經濟結構惟有靠觀光事業及漁牧並重之特殊事業,拓展經濟契機。 |
特產 |
梅花鹿、龍蝦、海芙蓉、椰子蟹、山羊、林投樹、攀木蜥蜴、水芫花.........。 |
植物 |
綠島開發已久,原生的珍稀植物,像油芙蓉、象牙木等已絕種於野外,東岸礁石上的一片水芫花也成了搜刮的對象,可怕的怪手正在那兒挖掘水芫花。但願這綠色的島嶼常綠,不要成為光禿禿的火燒島。古時候的綠島為,季風型熱帶雨林群相
~
現今綠島已無典型的森林存在,只有在陡峭的山溝、溪谷山坡上,尚有部份殘存。目前僅有海參坪溪谷天然林及觀音洞殘存林,尚可一窺百餘年前的的原始風貌。它們仍忠實地呈現百年前季風型熱帶雨林的原始植物群相,對綠島而言,這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寶藏。 |